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3的文章

最新門診時間表

💡院長劉醫師   主持失眠諮詢及自律神經失調特別門診。   💡長庚謝醫師   專長:記憶衰退,心理治療。   💡部桃黃醫師   專長:記憶力衰退,老年身心醫學,早期失智症,憂鬱症,躁鬱症,焦慮症,急慢性失智。 💡長庚郭醫師   專長:情緒障礙、睡眠障礙、記憶力衰退,憂鬱症,躁鬱症,焦慮症。 韓瑞克森肌肉放鬆訓練:  韓瑞克森 肌肉放鬆訓練練習

【為什麼這個世代身心科病人特別多?】

  (文 / 劉貞柏醫師) 這是從錯誤百出的角度,得到錯誤的結論。 200 年前連沖水馬桶都沒有,人們的生活怎麼會不痛苦?現在你說:  200 年前很少聽到身心科病人呀,那是因為當年很少有人重視。 就算後來明白這是大腦跟精神疾病導致,不受重視的結果,也只會一句「那個人有病!」結束,不去理解也不給予協助。 —— 現在身心科病人那麼多,顯示心理健康跟心理衛生的重要與需求、醫療普及與資訊流通、醫藥發達及從業人員的專業,各種原因才造成表面上身心科病人很多的現象。 —— 過去教育只著重在學術課業考試分數, 40 、 50 歲族群當年很難理解要花時間金錢去補習體育課。現在這個族群的孩子們格外注重體能生長、發育教練體育健身的觀念。多樣化的體育教育,不再是當年老師上課發顆籃球大家自己玩的年代。 但心理衛生教育,潛意識及心靈層面,都還在萌芽跟蓬勃發展的階段。心理、生理、大腦是全面性的,對於現代化科技藥物這方面的使用,就連非本科的醫療專業觀念也尚未打開,對藥物非常不了解。 —— 舉個例子:長期工作壓力大,焦慮度高的非本科醫師,除了自己抓藥吃之外,很少接受專業意見的協助。 要知道:身心科藥物除了藥物本身,很多在於服藥實際場合的討論與細節調整,也是醫師著重溝通的部分。非本科醫師拿藥物自己吃,就好像拿起手術刀看著影片學開刀,這樣反而常常漏失很重要的一塊拼圖。 我們還在繼續前進,一起前進。

輕微失智的長者,有沒有「資格」接受心理會談?「需不需要」心理會談?他們的心情需不需要關懷?

  ( 文 / 劉貞柏醫師 ) 「最近好嗎?前一陣子沒回診。」這天來了一個輕微失智的老病人,過去曾穩定看診一段時間。 「最近睡不好。」 「今天星期幾?現在大概幾點?」寒暄一下之後,我問他這些問題,順便看看最近的腦力變化,先前他有記憶力退化失智的傾向。 狀況沒太大變化,大醫院的醫師檢查也說保持得不錯,他這麼說。 「最近心情好嗎?」 「不大好。」 「怎麼啦?」 「我知道我現在記憶變差,經常忘東忘西。但家人偶爾對我不耐煩,也會責備我。我知道他們是為我好,有時候也是怕我安全疑慮,忘記帶手機鑰匙出門,或著舞上忘記鎖門。但我覺得老是被罵,心裡難受。」 「你知道你有輕微失智,對吧?」 是啊,我知道。他莫可奈何地說。 「我們有現場有心理師,幫你安排一個簡短的諮詢,了解一下你的情形,可以嗎?」我問。 我不知道要談什麼,我只是不開心而已,他這麼回答。 「我認為,就算你年紀大,就算你輕微失智,你還是有自己的心情,我們還是關心你的心理健康,情緒健康,而不只是關心抽血數值的正常與否。」 很多人認為,既然是失智患者,所以不需要心理關懷,情緒關懷,更不需要花費時間跟金錢在心理治療,反正他們都不記得。會這樣想的人,可能也認為孩子的情緒不重要,自然化解就好,反正長大也不記得。更擴大來說,精神病患者的心情也不重要,也不需要心理治療,反正腦子已經錯亂了。要不就接著說:失眠患者的心理壓力也不重要,反正只要睡著就好。 滑坡推論下去,認為只有總統的心情需要被照顧。只有有錢人的心情需要被照顧,只有重要的人心情才需要被照顧。 不是這樣的。 許多研究顯示:大腦內部的情緒記憶比事件記憶更深刻,影響更大,也在在影響我們的行動與決定。白話說法:孩童若處在高壓造成情緒不穩定,長大之後潛意識裏面的情緒刻痕會長年影響長大後的各項思考邏輯跟選擇。 誰說失智長者的情緒不重要,不值得重視呢?

「大腦睡了沒?解決情緒焦慮,做好人際及家庭處理」新書上架!

阿柏醫師新書「大腦睡了沒?解決情緒焦慮,做好人際及家庭處理 」 熱騰騰 出版! 全彩限量印刷,歡迎訂購! 大腦睡了沒?解決情緒焦慮,做好人際及家庭處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65782?sloc=main_mb

【我男朋友會突然抓狂,他是不是有躁鬱症?】

  ( 文 / 劉貞柏醫師 ) 「我男朋友平常都很好,但偶爾會非常抓狂摔東西,最近更嚴重。會不會有躁鬱症?我想找他來給醫生你看。」 「抓狂心情差,不等於躁鬱症。反之,很多躁鬱症患者,也不一定有這些失控行為。」 然後我問了前因後果,推測大概跟年節壓力有關。 「如果我男朋友有躁鬱症,是不是吃藥就不會抓狂摔東西?」 「不是喔,藥物是改善病情。抓狂摔東西是行為,兩種不一樣。況且,就算有改善, 10 次減少為 5 次,還是會發生這種行為啊。這樣,你接受嗎?是你想要的結果嗎?」 「我以為吃藥他就不會摔東西了。他也說過自己脾氣不好,甚至還跟我下跪道歉。」 「如果是個性或行為問題,要改不容易呢!」我這麼說。 「醫生那我該怎麼辦?」 「如果妳男友就是這樣,你就要認清『你能不能接受』。就算他有情緒困擾,甚至接受藥物治療,也不代表永遠不再有這種行為發生。況且,很多躁鬱症患者並不會有這種抓狂行為。意思是:跟情境壓力還有人的行為模式相關,而不是疾病與否。這個你要想清楚。」 「醫生我知道了,我回去會想想。」 「年節大家壓力都很大,祝你平安過個好年。」

【擇善固執,不是錯。但身為領導者的責任與義務,就是在群體中找出最大公約數。】心理諮詢的分析細節。

  ( 文 / 劉貞柏醫師 ) 「我要改嗎?」這是一位大公司高階主管,面對公司很多制度,覺得不合理:逢迎拍馬的可以上位,公器私用的不必受到責罰。長期下來焦慮失眠,情緒受到影響,已經來看過幾次門診。 「不,你暫時不需要改。錯不在你。」我對他說。 「可是我感覺很痛苦啊,為什麼我不需要改呢?」他問。 「因為你堅持的正義跟道理,有其堅持的理由,即使你感受到痛苦。若這時候放棄,那麼之前受的苦又算什麼呢?」 「既然如此,為什麼醫生你會說我需要心理諮詢?」 「因為門診講的是大方向,一個小時的心理諮詢能夠讓你沉澱心思,整理細節。」 打個比方:因為現在你是船長,負責領導,不是基層作業員。你過去以來選擇正確的方向,正確的道路,堅持你的正義,這沒有錯。但你底下有一百個人,有一百種想法。理解他們的想法並在其中找到最大公約數,讓船航行在正確的方向上,同時讓你這位船長不會太痛苦,可以撐到目的地。 這是你身為船長的任務。今天你是產線作業員,不用管理起他人的話,那麼顧好自己,堅持自己的正義就可以。 「要記得:你的正義不等於所有其他人的正義。」我提醒他。 「所以,醫師你還是覺得要改變自我的想法,對吧?」 「理解要在改變之前。現在你沒有機會從各方面理解自己的想法,心理諮詢會協助你沉澱整理思緒。」 理解自己的想法之後,才有機會理解他人的想法。然後把彼此的想法作比較。這些都需要先把長期累積的負面情緒沉澱下來,才有辦法做理性思考。 理解彼此之後,再做比較。 比較彼此差異,再做選擇。 選擇好新方向,再來溝通。 溝通彼此想法,再來改變。 理解自己 ➡️ 理解對方 ➡️ 比較差異 ➡️ 選擇方向➡️ 溝通想法 ➡️ 促成改變。 這每個步驟,由專業保密的心理諮詢協助,能就細節多著墨,才是長久之道。 「好吧,醫師你說心理諮詢既然那麼有效,那請幫我安排,試試看好了。」 「不不,心理諮詢『經常沒效』!不要誤會。」 「啊?經常沒效?經常沒效為什麼我要花錢花時間做這個?」 「不要忘了,你是資深專業領域的高階主管,本身能力已經很好。能想的,能試過的,你都已經嘗試過。現在心理諮詢是提供一個窗口,補足你的盲點。既然如此,可能一百條路,你都已經試過九十九種方法。心理諮詢要搜尋那的一百種變通的方式,當然『經常沒效』,就好像在河裡淘金一樣。」 是的,心理諮詢不是萬靈丹,每位心理師的會談風格也不同。 先求兩邊能夠談話順暢,讓自己願意暢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