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22的文章

【維持現況就好】

  (文/劉貞柏醫師) 「醫生,我的藥還需要吃多久?」 「先維持現況就好。」 「醫師我改善很多,可不可以停藥?可是我停藥就會開始焦慮失眠耶 … 」 「先維持現況,藥物不要增量。有機會的話,可以嘗試減少一點點。」 「醫師,我這個藥是不是要吃一輩子?」 「有些(其他的)事情我們也沒辦法控制,就先維持吧。」 「我如果睡不好,就會頭暈腦脹。白天要花很多時間休息,卻也睡不著。」 「是啊,睡眠很重要,日子要先過下去。」 接連問了好幾個問題之後,她才說。 「對啦,我婆婆住在家裡,白天只有我在家,也要打起精神照顧她。」 「是啊,你照顧婆婆,也是壓力吧?日子總要過下去啊!」 這種狀況,可能發生在 30 歲的媳婦,要陪伴將近 60 歲的婆婆。 苦於長期壓力跟失眠,卻壓抑自我,為家庭犧牲。 藥物治療有改善,卻執著「吃藥不好」、「要吃多久」、「為什麼要一直吃」,反而不問「照顧婆婆要到什麼時候」、「壓力那麼大有沒有人能分擔責任」、「人生要怎麼繼續過下去」。 事實上,剛剛的對話發生在 70 多歲的媳婦,跟 90 幾歲的婆婆。媳婦跟先生都已經退休,經濟優渥,本該是環遊世界享福的銀髮歲月,卻持續照顧已經照顧一輩子的婆婆,困在家中,不得遠行。 所以我的建議還是一樣: 「睡眠很重要,先睡好來,才有精神。」 「維持現況就好,很多事情不是我們能控制的。」 「孝順盡力,但已經夠努力,努力一輩子了。不用更努力。」 「其他的就順其自然吧!」 「在事情改變之前,藥就先繼續吃吧!」

【創造專屬於你的心情安全地帶】

  ( 文 / 劉貞柏醫師 ) 她手上牽著一個,懷裡抱著一個,一大兩小走進診間。短短幾分鐘會談因為孩子哭鬧而被中斷多次。「你何苦為難你自己?撥個五分鐘給你自己吧!」我建議她將小孩留在外頭的候診室,讓陪伴來看診的丈夫照顧五分鐘應該不成問題。   於是她在診間這五分鐘獲得暫時的平靜。   「我一回到家,這些壓力又排山倒海而來,又要再度把我淹沒!」   「所以要創造專屬你的『安全地帶』。例如你剛剛獲得五分鐘的平靜。待會你領完藥也不要急著走,看看書架上的書,划划手機,甚至發發呆。將這次的看診想像成你的安全地帶。在這個安全地帶中,你會暫時忘記煩惱。」   「我知道你的意思,但我腦中就是不斷會浮現家中的煩惱啊!」她說。   「那你找個舒適的座位,然後練習 youtube 上的『韓瑞克森肌肉放鬆』。如果熟練的話,那麼至少你能夠多獲得十五分鐘的平靜,十五分鐘的安全地帶。」我鼓勵她。   許多人終日為家庭生活奔波忙碌, 24 小時擔任全職保母不說,還要擔任好太太、好媳婦。哪天想要回娘家當個乖女兒,還要冒著被親生爹娘叨唸的風險。幫襁褓中的孩子把屎把尿,孩子稍大了就凡事叫媽咪,孩子長大成人了做母親的還要擔心小孩工作婚姻,孫子出生幫忙帶。有太多婦女被夾在這些情境當中喘不過氣來。   若是職業婦女還能暫時忘情於職場,在上班時間偷罵上司、跟同事歡聚唱歌,片刻從家庭生活中抽離出來,那個不屬於身為媳婦、身為妻子、身為母親的那個自己。   但是家庭主婦不能。(或是那些幫忙家族事業或幫忙顧店的那些主婦們) 於是有些人憋出病來,焦慮憂鬱,身心失調;有些人熬夜只為了等全家都睡著,才能看看自己的書,划划手機,翻翻過往的照片。更多的,是留時間給自怨自艾的自己。     每天至少五分鐘,找個家中安靜舒適的角落,手機放遠,門關上,燈關小,請家人暫時不要打擾自己。這是屬於你個人的安全地帶,這五分鐘只要靜靜呼吸,讓自己陪伴自己。這個安全地帶能夠保護你,讓心靈澄澈、胸懷開闊。

【我是為了你好—包著糖衣的關心毒藥】

  「我是為了你好,不然你看看誰會跟你說這些話,你穿這個衣服真的很難看」、「你能力這麼差,幸好待在我們公司,你出去一定找不到好工作」、「昨天明明說過請你幫我買麵包回來,太誇張了吧你怎麼會不記得?你最近記性變好差,每次都要我提醒你」 - 不管是在家庭、親密關係中或是工作上,總有些人習慣以貶低及否定的方式溝通,時間長了會我們感到挫折,進而自我懷疑、不敢輕易做決定。 這在權力不對等的關係中尤為常見,對方可能會每每堅持你說或做了你沒有做的事、將每件事情的壞結果通通怪罪於你。 久而久之只要遇到壞事情我們就不斷想要道歉,並且對自己失去信心,認為只要事情出錯了就一定是自己的問題。 這些感覺往往來自對方給你的行為暗示,通過一再的質疑與責備讓我們變得懷疑自己。 貶低與否定 ➡️ 達到目的 ➡️ 關係失衡 但困難的是我們往往深陷這樣歪斜的關係中而不自知。可以試著想想,如果這段關係中都是某個特定人給你負面回饋,與他相處時常感到自尊低落而無法自主做決定,這時可能就要開始感到不對勁了。 - 我們在面對重要的人很容易會依賴對方,但在關係中還是要設下界線,一個人的自我價值不需要他人的同意,懂得自我肯定是很重要的。 當你在一段關係裡覺得疑惑及難過時,就去其他關係中尋求依賴與支持,像是你的家人與朋友,因為當身在其中時,我們不一定可以辨識或承認自己的狀況,若再與外界失去聯繫之後便更容易迷失了。 - 相信自己的感受,並要相信自己是值得肯定的。

【各種老師的微妙區別】

  ( 文 / 劉貞柏醫師 ) 「醫生,我的孩子上課不大專心,搞得我壓力很大。」 「他的狀況是怎樣?」 「就是上鋼琴課,不認真練習。我還是希望學費繳出去,至少有點效果。」 「你有跟鋼琴老師討論過兒子的練習狀況嗎?可以請鋼琴老師協助你,增進孩子的學習動機呀!」 「咦?可以這樣嗎?學生的學習,不是家長的責任嗎?」 -- 她之所以有這種疑惑,是因為本身是公立學校的導師。因為職業使然,所以認為家長應該為孩子的學習負責,而不是老師為孩子的學習負責。雖然她並沒有說,但我推測:公立學校的導師難為,面對部分家長,認為老師要負擔孩子全責的,經常傷神,搞的工作跟家庭壓力都大。 我說:「我認為不同老師負擔的責任比例不同,不需要一概而論喔!」 -- 義務教育的公立老師,跟私立學校的老師,負擔責任的比例應該不同吧! 學科教育裡面,義務教育跟補習教育的老師,負擔責任比例應該也不同。 課外才藝的老師,例如大家都會去學鋼琴,甚至有比賽、拿名次,那麼這類老師的性質也不一樣。 額外的體育老師,足球、溜冰等,身體健康的,能培養運動習慣最重要,不需要拿甚麼名次的,負擔的責任也不同。 特殊技能的老師,圍棋或西洋劍,很少人學的,那應該也不同吧! 初階的老師跟進階老師,培養興趣或專長鑽研的,在在不同。 每個領域都有特殊專長的老師,專長不只是類別領域的專長,也有的老師專長是特別能提振學生學習動機,廣受歡迎的老師呀! 「你因為在工作領域心力交瘁,內在投射認為家長要為孩子的學習負上百分之百的責任,這樣壓力太大了!可以適當向老師尋求建議,分擔不同比例的學習責任,家長跟老師合作,也許能事半功倍。   」 -- 當我們替對方想方設法時,避免落入 YES OR NO 的二分法,而是從中釐清差異,試著依比例嘗試看看。同樣是學習上的問題,不同領域不同類別的老師,建議區分開來,多些機會,總是好的。 -- 對了,又想到一種分類 : 學費平價跟學費昂貴的老師,負擔的責任,應該也不同吧 ~ (小聲說)

【簡單的,陪伴就好】

( 文 / 劉貞柏醫師 ) 「我家的狗狗老了,病了,我很難過。」她在門診對我說。 「你有帶牠去看醫生嗎?」 「有啊,我還幫牠打點滴,斷斷續續已經用幾個月了。牠食慾不好,常常吐。」 「我之前有聽你講過,你這陣子陪伴牠,也難過很久。」 「是啊。這也不能怎麼辦。我決定就先陪伴牠,一直下去。」 「這樣很好。」我接著說。「也許你陪伴狗狗的時候,可以講故事給牠聽。就算牠聽不懂內容,但牠知道你在陪牠,在講故事給牠聽。狗狗很聰明,會知道的。」不然狗狗生病,也不能怎麼辦,總不能隨時在狗狗旁邊,流淚給牠看吧。主人傷心,狗狗也會知道的呀! 「我沒想過可以這樣,這個建議聽起來不錯。」她點點頭,說回去試試。 你陪牠,牠也陪你。 簡單的,陪伴就好。

【超神準-你相信星座、占卜或心理測驗嗎?】

  剛看完國師的星座運勢週報,似乎我下週運勢不錯呢。 — 星座、占卜、血型,以及網路上的心理測驗,總是一個很好的話題工具,在認識新朋友或新同事時,可以用來破冰開話題,而對不同的星座跟血型的印象似乎可以幫我們快速的分類剛認識不久的朋友,猜測他們大致的個性。很多交友軟體甚至可以設出星座標籤,進而選擇你特別想要認識的星座。 除了交友,網路上也有許多人格測驗,有時也會拿來當成求職參考,藉由測驗結果,分析自我的人格特質,有些測驗結果甚至會舉出跟你有著相同結果的著名人物,用以作為選擇職涯的參考。 — 但,不管是星座血型或是心理測驗,它們真的準嗎? 一個測驗要能真正作為判斷依據,首先要通過信度跟效度的檢驗。 「信度」指的是這個測驗的穩定程度,若每次測出來的結果都不同,就代表這個測驗的信度不佳。 「效度」指的是該測驗能夠正確衡量出測量者所欲瞭解的特質,假設老師這次出的考試太難,大家都拿了零分,表示這個測驗無法測出大家的程度,便是一個效度不佳的測驗。網路上簡短的心理測驗,也許不一定皆能通過信度與效度的檢驗呢。  — 「不是吧?每次星座書上的解釋明明都命中,分明超準的!」 巴納姆效應( Barnum effect )指的便是人們通常只相信自己相信的部分,而這些描述往往十分模糊及普遍,像是星座書上若寫「雖然個性上有些缺點,但可以克服缺點」,嗯嗯自己好像有時候就是這個樣子,很像很準。但其實內容含糊不明確,我們只是根據自己相信的部分解釋。 而心理學上的確認偏誤( Confirmation bias ),是指人類傾向接受自己相信的訊息。預測幾百次,只要說中了一次,我們就只會記得剛好說中的那一次,而沒中的自然不會特別想起來。 這些心理效應是不是很有趣呢? 為什麼我們會想求助於星座或心理測驗呢?我們在面對未知的事物總是擔心,若是能在做決定的時候有所依歸參考,好像可以從中獲得一些安全感。 不過就算測出了結果,也試著把它當作參考就好,因為我們是會因為生活的經歷與生命的進程而有所轉變,並非是一成不變的。

【三十而立,感情世界的人脈存摺生意特難做。】男友的憂鬱不是你的責任。

  ( 文 / 劉貞柏醫師 ) 「醫生,我男友最近心情很低落,長期也憂鬱。我該怎麼幫他?」 「他有在看醫生嗎?」 「藥物、非藥物的 TMS 治療都有在進行,但病情反反覆覆。」 「醫生協助他之外,先前你都怎麼幫他?」 「我盡量多陪他,也願意聽他說心事。唉,有些事他也不大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也對,你就照你原本的方式關心他就好。一來你不是心理專業,二來你也不是他的心理師。你的角色就是他的女友,從這個角色定位來關心他就好。」 心理治療專業不是光聊天而已,背後需要深層的專業理論基礎跟經驗,角色定位跟會談結構等,在在都是發揮治療效果的一環,不是單靠紙上談兵就能夠幫助。 「我多關心他,他就會改善吧?」 「假如你們的互動比喻是貿易買賣。你付出關心,他儲存人脈存摺在你這邊。如果做生意,你賣出水果,他付錢到你帳戶裡。當你需要跟他購買馬鈴薯時,就從你先前的帳戶裡面扣款。 -- 雙方有來有往,感情的互動交流,比喻為兩間貿易公司互通有無,合作愉快。但今天對方公司發生問題,需要的不是你原本賣出的水果,對方需要的是沙發。你這邊又無法提供沙發,怎麼辦呢? 不怎麼辦,因為人非全能,總有能力不及的地方。 對方又非得要沙發怎麼辦?幫忙去找沙發公司,再賣沙發給他就好啦! 「醫生,你用這個比喻我大概了解。他需要專業治療,我無法提供,就幫他尋找資源。好比他需要沙發,我這邊沒有,就幫他找有賣的地方。但是他已經在接受治療了呀!」 「沒錯。但我主要說的是:你這邊無法提供沙發販售,不是你的責任。你不需要承擔這個。他需要沙發,是他的需求。當他需要水果的時候,你賣給他。」 -- 他需要你煮一頓好料時,你用美食溫暖他的胃。 他需要你給他一個擁抱時,你可用溫柔包圍他。 你可以全力去愛,用 24 小時去關心。 但花費的力氣,不一定是對方需要的。 盡力就好,照現況就好,你做得夠多了。 -- 「我再幫他找找有沒有別間沙發公司好了。」她這麼說。 「我用沙發是種比喻。如果妳男友其實需要的是駱駝,非洲的駱駝,你有辦法嗎 ? 你已經做得很好了,他的困擾暫時放下吧!」 「如果他需要駱駝,我帶他去動物園看!那裡有很多駱駝!」 「很好的正面思考!再試試吧!」 -- 男友如此,家人也如此。 喪偶的父母,需要的是伴侶的陪伴。子女能提供的,永遠只是子女角色的陪伴,永遠無法取代伴侶角色的。 朋友的陪伴,無法取代感情關係的陪伴。 哥兒們的陪伴,無

【遇到不會寫的題目,是多動腦筋解題還是換下一題?】正面面對問題,大腦會激發解決困難的潛力!

  (文 / 劉貞柏醫師)   「醫生我已經失業好幾個月,再這樣下去,存款就用完了。我現在自己養活自己,存款用完的話,走投無路可能要睡在街上。」她越說越悲觀。「我現在身體這麼差,全身沒力氣,心情也跌到谷底,怎麼可能找到工作?」   「上次你說你要找工作,找得怎麼樣?」   「我有上網填資料,面試幾次都沒有公司通知我上班。」   「現在不景氣,工作不好找。那些公司怎麼不錄用你呢?」   「我不知道,他們要我在家等電話。可是沒有一家打電話給我。」   「所以你不知道他們為何沒有錄用你。你會想知道他們為何不錄用你嗎?」   「會啊,我想知道。」她想了想。   「若你想知道原因,你應該做些努力。比如打電話去公司問,或著問週遭有求職經驗的朋友。」我鼓勵她。 -- 很多焦慮症病人的注意力集中在「後果」上面:工作表現不佳、心情沒有好轉、卡費沒有繳、身體沒力氣等等,注意力集中在後果的結果,自然會想要逃避。 問題是:逃到哪裡去呢?若是不知道自己能夠用何種方法來逃脫困境,卻又不斷想逃,那麼心中感受到的,就只剩下「逃無可逃」的感覺了。 在心理治療領域,我們會引導患者避免重覆「悲觀性的後果」,而是集中探討「遇到何種困難」,引導努力去思考接下來的步驟,而不是預測悲觀的後果。 臨床研究發現:當人們聚焦問題的『困難點』時,通常願意花多一點努力去找尋解決之道。當人們只注意到問題的『後果』時,通常會先放棄,轉而尋找其他解決方式來避免「不好的後果」。大腦裡頭負責決定走哪一條路的,是一個叫做「前扣帶皮層」(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 )的地方。簡單來說,若要突破困境,就是【集中聚焦在困難與挑戰,而不是老想著後果。】   用考試來比喻:碰到一個困難的算術,是集中精神、嘗試用更多努力來解題呢?還是選擇「躲開」這一題,換下一題?   很多人常常面臨天人交戰:一方面怕耗費太多時間解這一題,結果喪失其他簡單題目的答題機會;另一方面又覺得再多思考一下、只差一點就可解開題目! 套上研究的結果就是:如果注意到題目的難度,而認為只差一些就能夠解題,那麼考試者就會多花精神在同一題目上面。如果注意到整體目標是「從整張考卷當中盡量拿高分」,而不是答對最難的題目,那麼考試者就比較會選擇換寫其他題目。 「所以,我不要老是想著被公司拒絕,而是要思考怎麼增加錄取機率,對吧?」 「是啊。增加錄取機率可

【三十而立,家人卻不斷向你的人脈存摺提款,怎麼辦?】經濟獨立、情緒獨立、人脈存摺獨立。

  ( 文 / 劉貞柏醫師 ) 「醫生,我家人很煩, LINE 我一下就會害我整晚睡不好。」 「家人 LINE 來 LINE 去很正常呀,怎麼?你們感情不好?」 「不能說不好啦,還不都是我媽。上次我幫她特別找的膝蓋保養品,說吃了感覺很有用,於是這次要我多訂兩盒,要送給她教會朋友。」 「這沒有問題啊,你是怎樣很煩?」 「我說不上來,那個保養品是限量的,很難訂!現在又不能出國,市面上很難買到。我上次辛辛苦苦弄給她三盒,誰知道她吃了一盒就拿另外兩盒去送人了!現在又要求我幫她朋友買,很煩!」 「你這是被媽媽人脈存摺提款了,對吧?」 三十而立,大家也步入職場。一份穩定的工作讓自己經濟獨立。個性也開始變得成熟圓滑,情緒獨立。同樣地,為了迎向更自由的生活,人脈存摺也要逐漸獨立。 孩童時期,凡事都需要依賴父母。自己的人脈存摺都是零,沒有累積的可能。入學之後,跟同學建立關係,有緣的畢業之後還能成為朋友。但大家都還是學生,沒有任何資源可以互相往來即使少有人脈存摺的累積,也只是小打小鬧,並不穩固。 少年青年時期,甚至邁入職場的頭幾年,各方面根基不穩,很多方面還需要父母幫助拓展人際資源。 「媽,我要買摩托車。」「你去找那個叔叔,我們以前跟他有買過。」 「我要搬家。」「你去找上次那個老闆,店裡上次也是拜託他。」 「我要貸款。」「你去找那個銀行阿姨,我們全家的保險都給她做。」 借助父母過去儲備的人脈存摺,協助生活細節,人之常情。 但隨著自己逐步茁壯,邁向獨立,自己的人脈存摺也逐漸跟父母區分開來。 糾結在一起,也是常態,但人脈存摺的『存入』、『提領』划不划算,這就見仁見智。 -- 「為什麼呢?以前父母幫助我們,我們現在回報不是很正常嗎?為什麼我心裡還是感到很煩?」她聽到這邊似乎有些內疚。 「因為為人子女的心理需求跟過去不同,當需求越來越無法被滿足時,人脈存摺的帳面上你就容易覺得越來越虧。虧本生意,當然煩。」 孩子小時候只需要順從聽話,就能得到父母的鼓勵,孩子也以此滿足。 學生時期看成績,工作之後看表現。有人也開始拿錢回家,幫忙家裡經濟。 隨著各方面越來越獨立,越來越需要父母對自己的尊重。 尊重自己的喜好、尊重自己的決定、甚至『希望父母尊重自己就好比父母在外尊重別人一樣。』 在外面當經理的,回家希望父母至少多尊重自己一些,明明父母在外面遇到其他經理人物相當看重。 在外面當小生意老闆的,當副教授的,

【三十而立,謹慎使用你的人際存摺!】別人借錢、你當保人,有這樣的嗎?

  ( 文 / 劉貞柏醫師 ) 「醫生,我經常為了小事煩惱,煩惱到睡不著,這樣是不是很糟糕?」 「要看你煩惱什麼事。說來聽聽。」 「我在銀行業上班,朋友 A 知道我的工作,拜託我在核貸上面幫幫忙。」 「這很正常呀,你煩惱的點是什麼?」 「我跟朋友 A 沒那麼熟,我又不是貸款部門的。不但要去拜託不熟的同事,而且好像他的案件有難度,確實有點麻煩。」 我告訴他這狀況就是:好比你口袋裡面沒錢,朋友 A 跟你借五萬,你沒有錢卻硬要借,所以去跟公司預支薪水五萬,然後把這筆錢借給不太熟的朋友 A 。 ── 「醫生,你講得似乎挺有道理,但又好像不大對。我說不上來。」 「我們之前講到抽象的人脈存摺,只不過剛才用金錢來比喻。」朋友 A 明明不大熟,意思是存在個案的人脈存摺裡頭的存款並不多。今天要來拜託,就是要提領。提領的金額,超過存款內容不說,由於拜託內容的難度頗高,所以變得個案本身還要去跟公司『欠人情債』才能處理。 「這樣你很虧。」我告訴他。「若你今天是部門主管,核貸是你的業務職權,那你交代下去就好。這是你職務上的權限。但你今天是菜鳥小兵,核貸超過得你的職權,變得你還要為了不熟的朋友 A 去拜託其他人,甚至拜託主管。這筆人際往來,不划算。」 「那個朋友 A 其實也沒那麼不熟啦 … 」 「我不是評論你們之間熟到什麼程度,但多熟的朋友,能幫到多深,甚至讓你欠人情債去幫他,你心中要有一把尺。核貸之後朋友A沒有按時還款,你不就沒面子?」對方只借不還,是對方的作為,對方自己負責。然而你自己欠公司內部的人情債越欠越多,害的是你自己。 職場做事,最累的就是有責無權:出事要負責,部門之間交涉時卻沒有權力。當沒有權力可以運作時,只能靠人情債來拜託。但自己的權力太小,這次欠了人家,卻又償還不了,人脈存摺變負數,久了別人當然不理你,事情就越來越難辦。 「你這次拜託核發貸款,你欠下的,拿什麼來還?」我問他。 「下次人家找我幫忙時,我會幫忙呀!」 「你目前的部門業務,別人有需要找你幫忙嗎?有需要非得找你,不能找你主管幫忙嗎?」 「是沒錯,但我是菜鳥,負責的當然都是簡單業務呀!」他輕輕嘆口氣。 「這你就明白,為什麼有人明明薪水一樣,卻自願去做比較困難、比較複雜的業務了吧!當承擔更多業務跟責任時,就有機會掌握比較大的行政權力,才有機會跟別人借,找機會還。有借有還,再借不難。」 -- 「現在他們就還沒有多餘的任務分

【老人家常跑醫院 身心靈健康缺一不可】

  ( 文 / 劉貞柏醫師 ) 「醫生,我膝蓋痠痛,心臟也不好,整個身體毛病一大堆。」一個年逾八旬的老婆婆拿著一堆藥袋向我抱怨著。 「那你有沒有看醫生,做檢查?」我問道。 「有啊,我什麼科都看了,藥也都有在吃,但我還是身體很不舒服啊,於是他們叫我來看身心科。」老婆婆認真看著我說道。「我腦袋清楚得很,我沒有病。」 「我理解,但有時候是輕微神經衰弱,有時候是長期失眠造成,有時候也跟緊張焦慮,想東想西有關。這個都不是一般內科可以改善的。」 看看病歷,老婆婆各項檢查指數都正常。不過吃了一大堆藥,症狀也沒有改善。漸漸地,老婆婆開始吃不下、睡不著,這痛那痛,整天胡思亂想,最後動不動就跑醫院甚至掛急診。家人不明白,還責怪老婆婆沒事找事做。這種情形就是患者跟家屬都忽略了「心靈健康」的緣故。 【全方位的健康應該包括正常生理機能、穩定的情緒思路,還有和諧的人際關係,組合成一個穩定而快樂的生活型態。】 許多人單單注意生理機能的健康,抽血驗尿只專注在各種生理檢查指數上,而忽略掉其他環節。 年輕時為了打拼事業以及照顧家庭,光是為了一求溫飽就忙碌不堪,根本無暇顧及健康。 中老年開始,生理機能走下坡,於是開始四處尋醫、甚至迷信偏方、亂買進補,平白損失金錢跟毒害肝腎。然而,心靈健康是被徹底忽略了。 有些長者生理機能正常,邏輯思考也不錯,但個性越來越固執、生活也變的獨來獨往。三天兩頭到醫院看門診,每次見到醫師都有說不完的話,抱怨全身不適。 這群患者即使沒有明確的憂鬱或焦慮症狀,透過會談能仍感受到他們明顯缺乏心靈上的自覺跟心智反省的能力,而這些都無法靠檢查儀器測量,卻對個人及其家屬的生活品質造成很大的影響。 【身心科特別著重在生理、心理跟人際社會功能的完整。】針對心靈健康部分,可安排個別或團體心理治療,由專業心理師帶領下,逐漸培養心智能力、討論生命議題、增進人際互動技巧。團體成員之間也能給予支持同理,讓彼此抒發心情。 「醫生你說得對,好像我都是想事情的時候身體特別容易不舒服。」 「你的不適感並非憑空想像來的,確實神經緊繃容易放大疼痛感,讓小痛變大痛,短痛變長痛。適當的大腦紓壓可以舒緩神經,間接改善身體症狀。」 門診醫師除了會談諮商外,也會開立適當藥物,整合身心靈各個面向,提供專業建議。除了提升患者個人生活品質外,也讓周圍親屬在照顧上能夠事半功倍又安心。 -- 1.  身體長期多種不舒服可到醫院做檢查。

【三十而立,用人脈存摺做生意?】先求不虧本吧!

  ( 文 / 劉貞柏醫師 ) 「醫師,我公司的前輩總是批評人,感覺很差。」 「你要遠離他。」 「上次不是說要多讚美人嗎?還是我要多去讚美他?」 「你可以試著做看看,但不需要太勉強。」 「難道他不需要別人讚美嗎?」 「不是,而是他不懂得付出。因此你付出去的讚美不但無法增加人脈存摺,還會虧本!」我接著說。「如果我們用肯定他人,讚美他人來增加人脈存摺,用現金來比喻的話,就好像做生意一樣。只是這種生意,需要用抽象一點的比喻。」 ── 假設我們讚美別人一句話,產生等同 100 元現金的價值。這 100 元的現金是『存到對方口袋裡面的』喔!這 100 元雖然無形,但卻讓他一整天都有好心情,這是金錢買不到的。 好,那麼當你藉由讚美別人,產生 100 元產值之後,『你自己口袋裡面的人脈存摺帳面上就多了 100 元』。通常不是立即能夠使用的。 就好比木匠去工作,一天創造了 5000 元價值的椅子,讓廠家賣給客人。客人得到椅子,廠家賺到 5000 元現金,而木匠存摺多了 5000 元數字。 所以,所謂『儲存人脈存摺』,短時間看不到任何效果,也沒有實質幫助。因為那好比存摺裡頭的數字,是無法直接用來消費的。 所以我們平常在人脈存摺中『存入』資產,必要時『提領』出來花用,大概是這樣的意思。 ── 例如我們因為正面肯定跟工作讚美,而跟 A 先生保持良好關係。基於默契,當我們需要 A 先生額外的幫助時,對方願意付出。在人脈存摺上,就是『提領』人脈存摺,拜託 A 先生。 有時候不只是自己有好處,而是為了讓人脈存摺可以增加更多資產。 例如平常跟 A 先生相處愉快,因此對方看中你的意見跟品評。 今天 A 先生新居要買沙發,主動跑來詢問你的意見。你中肯地給予建議,雙方皆大歡喜。新居落成還特別邀請你去他家坐坐。 雖然這件事你沒有直接得到利益,但雙方開心,你對 A 先生的人脈存摺資產也提升,將來需要幫助時再來提領,這是良好的互動默契。 ── 「醫生你這個比喻,雖然有點太現實,但我好像聽得懂。講好聽是培養默契,講難聽是互相利用。」 「你說『互相利用』,我會說這叫做『雙贏』:你開心,對方也開心。我可沒叫你諂媚奉承,討好對方。這樣你只會內傷而已,甚至虧本。」 「虧本?人脈存摺還有會虧本的嗎?」 「當然有!」 有些人平常恣意批評他人,言語攻擊他人,從人脈存摺來比喻,就是『借貸』。 為了自己的心情或著別有目的,從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