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22的文章

好的對象,應該是那些『會讓你成為更好的人』的人吧!

  (文/劉貞柏醫師) 「我在這段感情裡好痛苦。」她這麼說,但似乎也無力改變。分分合合多次,最後還是在一起。 「我並不是勸和,也不是勸離,而是跟你談論這件事。」我對她說。「如果你聽了我的分析,馬上回去就要決斷分手,那我反而勸你不要。現在不是建議,只是個分析。這樣你可以接受嗎?」 很多病人聽到身心科醫師討論自己的狀況時,以為醫師給的建議就一定是有用的,所以趕快要照著做。 或著說:期待醫師會給「一定有用」的建議,來看診就是來聽醫師給的這些有用的建議。 但很多時候,初次見面也不熟,即使很熟了也不一定了解事情的全貌。所以我總是告訴病人:我們只是「談」這些事,根據對方「有描述過的部分」進行分析。 如果在描述裡都是感情對象的缺點,那麼彷彿這個對象就是大壞蛋。 既然在描述裡存有主觀偏誤,我們時常要提醒病人:「因為你都講對方的缺點,所以我們分析的時候就是以對方有缺點來分析。但不代表事實上對方就是那麼差勁。所以我們談論的是你的內在世界對方的形象,而不是對方真實的樣貌,這要分清楚。」 ---- 「好啦,我知道了,我可以區分清楚。」她接著說:「那麼,從討論的角度而言,醫生你會給我這段感情什麼建議呢?」 我告訴她:「在感情世界裡,我認為不是要尋找你『多愛多愛的對象』,是要找一個可以『陪著你愛你自己,讓你多愛自己更愛自己』的人。越跟對方相處,你會更愛自己。 是啊,當你在對方面前更有自信、更自在、更能表達自己的想法、更有活力創造力,對方能欣賞並且珍惜你這些新萌發的生命力,這樣不是一段感情最重要,不,是兩人相處中最重要的核心嗎? 同樣的道理,不只存在於兩人感情世界,而是兩個人相處,最重要的就是這個吧? 你跟一個朋友,對方能讓你在彼此相處的時候,更自信更自在,更能表達更能做自己愛自己,這樣兩個人一定是好朋友吧! 你跟一位同事共處,對方若能帶給你這種感受,或著說「讓你在工作中更愛自己」,專業有得發揮,認真的態度能被珍惜,這應該是好同事吧! 家人朋友乃至於感情對象,兩個人若能彼此對待,應該就相當融洽。 「反之如是,若真心真誠相待,那麼你就要『陪著對方,讓對方更愛他自己。』,這樣,即使感情的事情不一定,至少你們能當很好的朋友。」我對她這麼說。 陪著對方,讓他更愛自己?要怎麼做?陪著對方就好了嗎? 「是啊,陪伴很重要。能夠的時候,你多做一些。沒辦法的時候,至少陪著對方。」我這麼說。 ---- 當對方對生活

【職業倦怠-是不是心理過勞了】

  「好累喔,不想上班 …. 」,這大概是每個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的心聲,每天起床都想要傳訊息跟老闆請假在家裡躺一天。公司裡多到數不清的工作、令人心累的客戶,以及愛八卦的同事,唉 …. 真的好不想上班。上班上到懷疑人生,是不是我抗壓性太差了? 工作倦怠( burnout )是  1974  年由心理學家首次提出,後來世界衛生組織 WHO  將其定義,認為工作倦怠須同時有以下  3  種狀況: 。覺得能量耗盡或精疲力竭。 。與自己工作的心理距離拉長,或者對自己的工作態度消極或充滿憤世嫉俗之感。 。專業效能降低。 但職業倦怠並不是一種疾病,只是一種心理狀態,不過嚴重的話一樣需要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 就像是被燃燒殆盡了一般,處在工作倦怠的人會失去對工作的熱忱,變得消極。也可能因為工作表現變差,而懷疑自己的工作能力跟價值,且若長期處在壓力之下,也常常會出現睡眠狀況不佳的狀況,造成白天難以集中精神面對繁忙的工作。 造成工作倦怠的因素,除了長期承受無法負荷的工作量之外,無法達到預期的標準也是可能的因素之一,可能是來自於自我的期許,或是公司的期待。工作上的表現是否能得到足夠的獎勵,例如薪資或職位的提升,透明健全的獎金制度等等,在工作分配上是否能被公平的對待。 另外工作的環境也可能是造成倦怠的原因,例如跟同事處不來,嚴重的可能有被孤立或霸凌等等。或是無法認同工作內容,可能是與個人特質相違背,或是找不到工作的價值,認為這個工作很無聊沒有意義,這些都有可能是造成工作倦怠的原因。 若覺得自己陷入工作倦怠的狀態,首先可以先試著釐清壓力的來源,若是工作內容本身,可以尋求同事及主管的建議,也許是調整工作量及工作方式或工作職責分配。跟家人朋友聊聊也是個不錯的方法。同時也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放鬆方法,像是休個假去旅行,維持固定的運動習慣也能適度的放鬆身心。 - 工作其實是生活的一部分,可以試著練習覺察自己的情緒和壓力,找到適合的方式並釋放自己的壓力。 ---- 最後幫大家複習馬斯洛三角形在工作領域上的分類,由低到高: 【生理的需要】工作能不能讓我獲得溫飽。吃飽穿暖的生理滿足。 【安全的需要】這份工作是否長期穩定,能不能讓我有安全感。 【愛與歸屬的需要】這份工作是否讓我覺得是個包容我的大家庭,讓我認同且願意待在這個工作崗位上。 【受尊重的需要】做這份工作能不能讓我在工作中及社會上獲得尊重。 【自我成就的需

【你只能注意到你能注意的東西。】特斯拉也一樣

  ( 文 / 劉貞柏醫師 ) 知名藝人駕駛高級電動車發生火燒車意外,引起社會關注。交通安全主要還是靠駕駛者的經驗,開車時大腦維持高度注意力。 大腦是多工處理,同時注意好幾件事。平常我們騎摩托車上路,也是眼觀四面,耳聽八方。中壢交通危機四伏,都是靠著駕駛耳聰目明,預先閃躲許多危險,才得以平安到家。 但我們習以為常,鑰匙啟動就上路,沒想過那麼多。 我們的大腦注意力區分為幾項: 集中力:可以專注在道路狀況。 持續力:保持不分心。 轉移力:剛剛看到路口有人闖出,到下個路口就不再去想,專注現在的路況。 如果心煩意亂,或著趕時超車,注意力就可能分散: 集中力:恍神沒有注意到全部。有注意到路邊停車,卻沒注意到對向左轉蠢蠢欲動。 持續力:明明有看到後方有車,結果又回頭去想剛剛腦中工作的事情。 轉移力:剛才好險閃過一個坑洞,腦中還在想坑洞的事情,卻沒注意到現在綠燈已經轉黃,準備要剎車了。 電動車或駕駛輔助可以幫助減少駕駛者注意力的負擔,但目前的輔助功能還很原始。況且,中壢的交通路況、民眾守法觀念還是很原始。那麼多原始狀況,險象環生。 曾有笑話:台灣駕駛的技術都是世界一流的! 有人回答:因為二流三流的都已經 gg 了 ~ ---- 【我們永遠只能注意到我們有注意到的東西。】 多次有影片給觀眾測驗,例如播放一段孩子們在泳池邊戲水,然後要觀眾注意螢幕上出現的彩色數字,準備要測驗。 觀眾可以注意到每一個彩色數字,卻沒有人看到走過泳池邊的大猩猩。諸如此類。 因此,每個上路的駕駛者都自信滿滿,說自己已經注意到一切潛在的危險。 然而,我們只能注意我們有注意到的東西。 既然這樣,怎麼辦? 這時候我們不依賴大腦,依賴的是「良好的駕駛習慣」。 良好的駕駛習慣除了本身安全之外,還提供大眾一致的默契,默契有了,意外就減低。 例如兩道車輛匯入,若是大家都能接受「拉鍊式匯入車道」的原則, 一台一台交織匯入車道,就不會爭先恐後,頻踩剎車,後方減少回堵,大家都好。 從巷弄出來,轉道主幹道。即使看到沒車,也不急衝轉彎,而是慢慢來,這樣都能提高安全。 大腦是高效率的機器:如果沒有發生意外,自動就會將多餘的腦力節省下來,「讓你注意不到潛在的危險」。你以為注意力跟以前一樣,事實上大腦已經偷工許久,省略許多注意力的量能。 相反地,如果你曾在這個路口發生意外,大腦每次之後經過這個路口,就會放大訊號,甚至讓你在這邊產生恐懼,不

【如何改善厭食症?】從對方最在意的部位提供建議

(文 / 劉貞柏醫師) 「你最近會不會太瘦了,簡直就是厭食症。」她體重不到 40 公斤,個子嬌小,是我門診長期的病人。 還好吧,她說。 「你喜歡吃什麼 ? 」她搖搖頭。 「飲料呢 ? 可以喝甜一點呀 ! 補充熱量。」她搖搖頭。 「不然你去網紅名店或米其林吃美食好了!」她毫無反應。 儘管體重很輕,厭食症患者就是不想吃東西。 沒有食慾,消化也不好,勉強吃了也不好吸收。 身體熱量不夠,精神也不好,整個人飄飄忽忽,會被風吹走的樣子。 「那我問你:你會不會覺得有那些部位特別容易胖?」是的,厭食症患者有幾個種類,其中一種就是瘦瘦的,幾乎不吃東西。長期進食量少,除了影響腸胃消化產生症狀外,可能還會掉頭髮、心臟不舒服、 mc 不規律等。另外一種則是暴飲暴食,甚至會催吐或刻意拉肚子,飲食整個不正常。 ──── 「有啊。我的肚子容易腹脹,才吃一點點肚子就撐大,好像青蛙一樣。」 才體重 40 公斤,肚子不可能肥到哪邊去。但我瞭解她的意思。 不一定專指厭食症的人,總有人對身體某個部位不滿意。我曾聽說過有人覺得自己手指容易水腫,因此不想吃東西。當時對方把手指給我看,指證歷歷地說手指如何如何水腫,我倒看不出對方當時所謂水腫是什麼樣,是一般的手指。 但我理解對方的意思。 對身體某部位不滿意,心情不好就不想吃東西,甚至暴飲暴食,身體也搞差,焦慮失眠,輪番交替。 ── 「對方最在意的,還是身體的變化。」即使只有胖一點點,要最對方在意的角度給予建議,才容易有效。 我告訴她,肚子大不是因為肥肉,而是因為核心肌群不夠。「你有沒有看過水球?」用普通的氣球,套上水龍頭裝水,就會變成水球。以前在學校偶爾有活動水球大戰。現在水球大概只有夜市才會看到吧。 她說知道水球。 「水球就像沒有核心肌肉的肚子,一裝水,整個就垂下來腫腫的,肥肥的,對吧?」我告訴她要鍛鍊核心肌群,肌肉就會將肚子綑綁起來,好像木桶外的鐵圈,可以綁木桶綁緊,不會被水壓撐大。 我建議她多做核心運動:仰臥起坐、棒式等,容易消肚子。同時告知鍛鍊肌肉要吃蛋白質,不想吃肉可以用乳清蛋白補充。 「這樣,你願意多吃一點嗎?」她點點頭說可以試試看。 「你怕胖就少吃澱粉,但是要吃蛋白質。核心肌群越瘦弱,肚子就越大,不好看。」她也點點頭。 如果強迫她吃東西,她總是搖頭。 如果是改善她在意的身體部位,就有機會點頭。 給予任何建議,要從對方在意的點開始, 以此為立場,事半

【不想照顧癌症末期的前夫怎麼辦?】真誠的溝通真的有用嗎?

  (文 / 劉貞柏醫師) 「醫師怎麼辦,我真的心很累。」她的前夫兩個月突然發現肝癌末期,婆婆要她好好照顧對方。但是過去前夫長期酗酒還家暴,到底怎麼辦 ? 長期失和,因為經濟勉強離婚還同住屋簷下。她早就打算等孩子再大些,就要斷了聯絡。 「你現在怎麼打算?」 「還能怎麼辦?我還要照顧他。」她搖搖頭。三天兩頭請假陪著前夫去醫院,煩不勝煩。前夫生了病,意志消沉,原本個性就差,每次見面,氣氛都不好。 我說:「我這裡沒有立即有效的方式,你需要心理諮商,好好談一談。」我知道她早就死了這條心,但前夫現在生病,又沒辦法拋棄一切,不聞不問。 孩子也都在看,不想樹立壞榜樣。 婆婆也來拜託,畢竟過去是家人。 生病也是可憐,但不知能否撐住。 ---- 「醫生說他還有多久?」我問。 她搖搖頭說醫生沒說。 「那我問你:你撐了兩個月,已經受不了。你有能力再撐三個月半年嗎?再撐一年呢?」她搖頭搖得更大力。現在就已經心累,再撐也撐不了多久吧! 我給你一個【無效的建議】你聽聽看: 陪伴癌症末期患者,重要是陪他走最後一段。你們關係長期如此,怎麼可能突然言歸於好?既然這樣,與其耗盡心力照顧對方,然後你真的受不了了,想逃避了,他病況越來越糟,前夫跟婆家都埋怨你。而妳就算逃走了,卻心懷內疚,不甘心回頭服侍他,自己那關又過不去,之後才來後悔,怎麼做都不對。」 「是啊,我有可能會變成這樣。」 「既然這樣更糟,何不如誠懇與對方討論,既然要避免最後這段雙方怨懟:他怨你無情無義,臨終也不能善意相待。你怨你自己,怎麼做到如此絕情? 為了避免這種最糟的狀況,不如一開始就講好:一樣各過各的,他去住安寧療養就好。這樣你還能保持僅存的善意,每周去探視。」 --- 她的表情似在認真思考。我接著說:「你要有能量休息,面對前夫的時候才有能力關懷他協助他。若你耗盡能量,那勉強去做,在他面前你也和善不起來。到時候跟過去惡性循環一樣,不歡而散。真的鬧翻,又散不了,卡在那邊,更尷尬。」 「醫生你說得對。與其我最後一刻才拋棄他,他臨走不能平靜。不如現在我們先好好溝通,我把他安頓好,定期去看他就好,我壓力小一點,也才能堅持到最後一刻。」 我告訴她:剛剛講的這些需要【冷靜、理性、真誠的溝通】,但他們過去幾十年雙方的關係並不是這樣。既然不是這樣的關係,達不到這種溝通,那麼如何達成共識,接下來怎麼走下去 ? --- 這需要第三方的協助談話,心理諮詢,無

【量身訂做的舒壓宣洩法】用討論代替建議,找到適合的舒壓法。

  (文 / 劉貞柏醫師) 「我好難過,在工廠被霸凌。」她在門診一邊落淚一邊這麼說。 明明事情早已過去很久,但對方就是懷恨在心。在公司狹路相逢時,好一點就是酸兩句,壞一點就扯開嗓子罵,整個氣氛很差。 「我感覺被孤立,大家不站我這一邊,因為我算新進人員。」在門診裡,她越講越難過,語氣也講得越來越淒厲。 忍耐多年,她從不回嘴,只是默默忍受。 「你那麼壓抑,除了現在在門診說,你還會跟誰訴苦?」這是她第一次來門診,推測是忍無可忍,又充滿負面想法,最後才鼓起勇氣來掛號。 「我會跟我先生說。但他都用很兇的語氣,要我罵回去,跟對方吵架。」 這是常見的情景。 在外面受委屈,回家哭訴,然後家人就教他要如何如何。 孩子在學校委屈,爸爸就要孩子打回去,給對方好看。 在公司受委屈,旁人就說跟主管嗆聲,大不了不幹。 網友意見也經常建議以暴制暴,對方強勢自己就要比對方更強勢。 鼓譟衝突,卻對現實狀況一點用處也沒有。 這種建議到底算好還是不好? 少部分時候有用,但大部分沒有從弱者的角度來思考。 「那我給你一些建議,但不會勉強你,而是【以你認可的標準】為標準,看看你打算怎麼做,好嗎?」我對她說。她聽了有些猶豫,但還是點點頭。 「你剛剛坐在這邊,一邊哭一邊罵,也算是一種發洩,對吧?」 她點點頭。 「那你能不能接受:即使你不跟她面對面衝突,但偶爾私底下的時候,你可以像剛剛這樣罵?」 她稍微點點頭。我說:你之後沒人在家時,你就大聲罵好了。如果罵一罵可以讓你舒服些,不但讓你好過些,你在工廠遇到對方,也不會憋得那麼氣。 「可是,這樣會不會有點奇怪?一個人自言自語,對著空氣罵?」 當然,要以對方的標準為標準,可執行的才是好方法。我說:「那這樣好了,你不要對空氣罵,你對牆壁罵總可以?」 她還是覺得有點怪。 「再換個方式:你對著一張白紙罵,你把這張白紙當作對方。罵不出口也沒關係,罵在心裡。」我拿著桌上的白紙給她比喻。如果還不夠,我說可以在白紙寫上對方的姓名。姓名太敏感的話,寫個姓氏就好,例如陳某某。 「這我可能還是辦不到。」她一開始說可以,但我問了幾遍她回家能照著做嗎,最後她說無法。 ──── 這樣也沒辦法,我接著說:「不然這樣,你有拜拜的習慣,那你去廟裏面跟神明說,總可以了吧?」她說很忙無法經常去廟裡。「沒關係,你心中有神,對你心中的神傾訴也可以,不一定每次都要走到廟裡,在神面前講這些。」 我告訴她,只是自己的

【你是工作狂嗎-還是你對工作成癮了?】(下)

  (文/劉貞柏醫師) 許多人已經工作成癮,造成精神負擔或影響家庭生活卻不自知,隨意舉幾個例子。 1. 事業成功的老闆。 我在門診會看到許多事業成功的老闆,大小老闆都有。 上市公司大老闆,連鎖餐飲中老闆,夜市名攤小老闆。 因為事業順利,對他來說好像是一場賺錢遊戲 ~ 一場好玩的「經營策略遊戲」,於是早也玩晚也玩,玩了好多年。玩到廢寢忘食,樂在其中。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成癮。 賺了錢又有成就感,人人稱羨,怎能不繼續玩? 專注事業又非賭博或偏門,旁人什麼理由阻止? 久而久之,壞了身體壞了脾氣, 沒時間或沒耐心陪同關懷家人。 再來睡也睡不好,身體病痛一堆, 最後來到門診,幾乎是典型案例。 —— 2. 隨時要處理事項的經理人。 簡單來說就是:隨時要回 line 。 跨國企業,大企業高階經理,很多重要任務,日理萬機。 沒事部屬不會敢傳 line 給他,但只要傳 line 就是重要事情。 因為高階經理管的部門多,才有權力跨部門協調。 因為跨國企業美國歐洲都有公司,隨時都要聯繫。 這是比較「高級」的狀況。 另外常見的就是「網購」類別的工作。 網購嘛,有訂單就處理,時機歹歹,不勤快點怎麼行? 半夜下單的,凌晨提問的,反正自己也睡不好,回個 line 總行? 照這樣,手機不離身,隨時待命回 line 。 隨時要賺錢,也隨時要整理訂單等工作。 我還聽過有 gto 也是隨時待命,客人有需要立刻馬上就要處理, 高度警戒手機隨時待命聯絡小姐。原來各行各業都不容易哪! —— 3. 工作已經跟生活結合,壓縮正常生活時間。 以前當住院醫師,顧名思義就是「住在醫院裡頭過夜值班」, 當年隔天還繼續上班,回家累癱,因此也減少很多正常社交生活。 因為同學朋友全部在醫院工作,聊的想的都是醫療相關, 這應該也是某種被迫形成的工作成癮吧? 也有人原本就少社交活動,專心顧店例如擔任連鎖餐飲店長, 職位不高薪水不多,但很多工作要用,專注認真的工作態度, 下班後留著繼續整理用不完的行政雜務,假日更是熱門時段, 即使老家就在隔壁縣市,最後都因為工作越來越少抽空回去。 勤奮工作是美德,但是當工作跟生活結合, 所有朋友都是同事夥伴,自然也就難以認識工作場合以外的人, 難以參加工作以外的活動,就越來越習慣待在自己的小圈子裡。 行政類別的老師也是經常如此,圈子同質性高。 不過學校舉辦的活動很多,稍微還能平衡一下。 —— 以上是

【你是工作狂嗎-還是你對工作成癮了?】(上)

  不知道你身邊有沒有這種朋友,就算是下班時間也是滿口工作,似乎永遠沒有看過他休息,好像他的生活已經被工作完全佔據。 工作成癮( Workaholism )一詞最早於  1971  年由心理學家韋恩歐茲( Wayne Oates )提出,指的是無法控制想要工作的衝動。就好像是對工作上癮一般,不是因為經濟原因,若是停下工作會感到焦慮甚至是壓力,有如戒斷症狀。即使國際心理疾病機構並未將此現象列進正式疾病中,但工作成癮的確存在於現代社會中,已是一種心理層面的文明病。 歷史上也有一些著名的工作狂,像是清朝的雍正皇帝,他在位 13 年間批閱 4 萬多件奏摺,平均每天要批閱 10 多件,有的批示多達 1000 多字,很多奏摺的批語甚至比奏摺本身的內容還要多。而法蘭西皇帝拿破崙一世,記載他一天可以只睡 3 至 4 小時,其餘時間都在工作。 但工時長不一定等於工作成癮,只要能夠好好切開工作與休息時間。如果是為了降低焦慮感及內疚感而工作、不能工作時會感到壓力,為了工作會放棄休閒活動及嗜好,甚至會因為過度工作而影響到身體健康,這種現象就有可能是工作成癮。 而工作成癮的原因可能來源於自我的完美主義,希望工作能盡善盡美,所以會花非常多的時間將工作做到無懈可擊的完美。也或許個人的成就感就是來自工作本身,事業成就便等於他本身的自我價值。 工作成癮不僅影響個人健康,更影響心理及家庭關係。而在工作環境上也會影響其他同事,試想若有個整日泡在辦公室的同事,對完成工作想要準時下班的同事勢必會造成壓力,而因為過度工作缺乏適度的休息,無法調節自己的狀態,甚至也會造成工作表現的下滑。   工作成癮其實是因為心理的內在因素,若察覺自己或身邊的朋友出現了這樣的狀況,首先要了解原因。 什麼是造成自己放不下工作的原因呢? 此時可以尋求心理諮商或專業的身心科醫生協助發覺真正的原因。

【環境荷爾蒙—孩童成長情境的重要性】

  (文/劉貞柏醫師)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代表環境對人的影響。典故「孟母三遷」,為了讓學童在良好教育環境下成長,到處搬遷。近代科學研究,也發現類似的情況。 具有相同基因的螞蟻,可以因為環境的不同,而發展成截然不同的體態,負責不同的工作。有的蟻蛹最後長成工蟻,個子嬌小賣力工作。有的蟻蛹長成巨大的兵蟻,有碩大的前顎,守住蟻窩出入口不讓敵人入侵。 讓科學家疑惑的是:環境是如何影響到蟻蛹的基因表現呢? 原來是靠【特殊的荷爾蒙氣味。】 讓蟻蛹接觸不同的荷爾蒙之後,就開始分工合作,長成不同型態的螞蟻,發展各自的生活,讓整個蟻群功能健全。 ---- 人很可能也有類似的「環境荷爾蒙」影響彼此的情緒,甚至影響彼此的呼吸、心跳、血壓。因此,多跟和善的人相處,那麼心情也容易平靜下來;身處在競爭意識強烈的團隊當中,裡頭的人也就容易焦躁不安、火冒三丈。 很多人以為環境的影響是無形的、是抽象的。事實上,若從環境荷爾蒙的角度來說明,就可以發現這些影響是有形且具象的。只是現今科技還不能直接測量其單位,一一分辨其中的差異。 環境有各式各樣其他的抽象代名詞,諸如:氣氛、情境、感覺、 fu 、磁場、感應。有人會說:「我跟他不對盤」、「我參加這個活動就是渾身不對勁」、「看到這個很有 fu ~」。這些難以名狀卻能清楚感受到的,就是環境荷爾蒙所產生的影響。 ---- 如果環境荷爾蒙那麼重要,又容易受到周遭的人所散發出的荷爾蒙的影響。那麼,我們該如何獲得好的荷爾蒙呢? 如果從個人而言,保持身心平衡、規律作息、對生活保持好奇、對他人友善,如此就能改善自己身上所散發出來的荷爾蒙。而好的荷爾蒙會跟其他人的好荷爾蒙凝聚,自然就能吸引到更多好的環境荷爾蒙。良性循環,就能保持精神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