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22的文章

【朋友親人過世,我要怎麼安慰他?】同理心是可以學習的。

  (文/劉貞柏醫師) 我在門診經常要面對患者描述他們人生的種種苦痛。以前的我面對此景,經常不知該如何表達關懷。 假使有個年輕人最近骨折,面容愁苦坐著輪椅被推進診間,腳上裹著石膏。他是學校風雲人物,籃球隊隊長,此時大賽將至,他在預賽練習受了傷。 這種情況,我要怎麼跟他說呢? 是不是只能說:「好好休養,祝你早日康復」呢? 又假若有個病中年人,告訴我他昨日被診斷罹患大腸癌第一期。原本家庭和樂,經濟無憂。 我要如何表達我的關心呢?除了說:「你一定很難過吧?」、「你一定很煩惱吧?」 有沒有別的詞語能表達我感同身受的心情呢? ---- 同時我也發現,不少人有同樣的困擾。聽到別人遭逢不幸,不知如何表達關懷,最後只能拉著其他朋友偷偷問。 朋友的寵物走失了,怎麼關心? 錢包掉了,怎麼安慰? 成績考不好,怎麼鼓勵? 繞來繞去,原本想表達的心意,因為不知道該如何啟口、如何接話,只好當沒這回事。繞開話題或講笑話轉移,反倒被當成是冷漠(或白目)之人。 更不用說電視上常見記者,對受害者逼問可笑的問題,例如對火場倉皇逃出的居民,問他:「你是不是很難過?」整個問話倒似對受害者的二度傷害。 ---- 過往我在醫院學習的過程中,有位老師曾說:「同理心可以當成是一種技術,透過學習、練習而明白。」 「同理心」就是:【心同此理】。 可以理解對方【外在的困難】, 可以理解對方【內在的痛苦】, 可以理解對方【過去的糾葛】, 可以理解對方【未來的困境】。 第一個骨折的年輕人,如何「心同此理」? 他「外在的困難」:現在骨折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好。傷口會痛怎麼辦?住院晚上睡不好怎麼辦? 「內在的痛苦」:不能跟隊友一起上場比賽。不能跟女友相處。沒練球沒比賽不知道怎麼打發時間。 「過去的糾葛」:曾經是隊長,全國大賽捨我其誰。這次受傷了會不會被換掉。教練對自己的期待怎麼應對,家長對自己過度專注打球不顧課業的警告怎麼交代。 「未來的困境」:原本有沒有要繼續發展體育?夢想是不是職業球員?除了打球,自己還有沒有別的專長,還是變得什麼都不是? 以上都沒有立即解決的方式,但你若心同此理,即使這個年輕人自己都還沒想到的,你都想到並且理解,那麼他就有被理解的感受。 ----- 那麼,第二位剛得知自己罹癌的中年人呢?讀者可以試著練習想像他的: 「外在困難」、 「內在痛苦」、 「過去糾葛」、 「未來困境」。 —— 分析道理太難,【套招也是快速

【疫情下不容忽視的心理健康】自我照顧的檢查清單~

馬上就要迎來熱辣辣的夏天了,連空氣都開始變得潮濕悶熱了呢!趁著晚上出門散步走走,發現街上的人群少了許多,似乎冷冷清清的,應該是受到疫情的影響吧 ? 的確,最近大家最關心的話題都是疫情的相關資訊: 「新聞上說那個有名人物也確診了!」、 「小孩的學校有人確診了,不知道是不是會停課,如果停課誰要在家照顧小孩呢?」、 「辦公室有人被匡列了,不知道工作會不會受到影響?」 隨著確診數字的不斷攀升,心中的擔心接踵而至,而疫情也限制了很多社交活動與範圍,使得壓力不斷累積。 【若是出現了以下現象,可能代表焦慮已經滋生】,就需要視情況尋求專業身心科醫生協助: 🔺 過度關注疫情及負面消息,整天一直看。就算不看也盤距在腦海中,不想要去想卻一直冒出來,影響生活或工作。 🔺 覺得疫情遙遙無期,無奈又失落,對目前的生活失去希望,覺得無能為力而且沒有人能幫助自己。 🔺 焦慮的狀態影響睡眠,想睡睡不著,睡眠品質變差,前面多夢,造成晨起疲憊,記憶力變差,活動力降低。 🔺 對平常有興趣的事情顯得興趣缺缺,平常愛看韓劇也覺得索然無味,快樂不起來,感受孤單卻不想與他人社交或互動。 面對疫情,除了注意自己與家人的身體健康之外,心理健康也是不容忽視的,我們可以試著: ✅   減少吸收過度雜亂且會讓自己不安的訊息。就算要看,每天看一個小時就好,超過那個時段就不要再看。 ✅   在遵守防疫規範的前提下維持正常的社交互動。藉由電話、網路、群組,保持非接觸的社交方式。 ✅   規律運動、維持正常作息。即使在家中原地踏步都好,甩手擺腳,有動總比沒動好。 ✅   在家裡準備常備藥品,以備不時之需。根據藥師公會提供的資訊,可以準備如: 解熱止痛藥、 止鼻水藥(抗組織胺)、 止咳化痰藥、 腸胃藥及電解質補充劑、 體溫計及血氧劑、 維生素B、C等。 疫情的多變,似乎轉為長期抗戰,需要我們落實個人防疫及遵守政府防疫措施。 而照顧身體健康之外,也要多注意心理健康,才能有效對抗疫情喔!

【 別急著辭職!除非你已經做好準備 】工作壓力大到讓心理生理都生病,該怎麼辦?

(文/劉貞柏醫師) 有個三十多歲的女性經過介紹來到門診,她的職業是護理師。 她面容疲憊地說:「疫情這段期間我工作壓力很大,日夜輪班讓我身體出了很多毛病。一直拖下去不是辦法,我想辭職,實在撐不下去了!」 她全身緊繃,眉頭深鎖,不時嘆口氣。這問題已經困擾她很久,一直無法下定決心。 我問:「辭職之後,你要做什麼?」 她支吾地說:「想先休息幾天,我有些積蓄,能夠撐一陣子。」 我想了一下,然後對她說:「你的工作提供你一種保護,一個身份。你現在是『在醫院裡辛勞照顧患者的護理師』。」 我接著說:「從心理學角度,這工作不但提供你收入,更提供你尊嚴,還代表你的身份。【如果辭掉工作,你的自我認同會是什麼呢?】」 ---- 生活有各種面向: 一個人在家庭裡的身份、社會中的身份、人際間的身份、親密關係中的身份等。 而其中,【工作也代表一個人的身份 】 例如:林老師、張律師、王經理,這些職稱幾乎取代一個人的姓名,取代他們本來的樣貌。 正因如此,當壓力來自於工作時,儘管很多人會想要立刻逃離職場。 卻忘了【辭去工作的同時,也離開這工作所代表的身份 】 ---- 因為離開工作,可能會導致一個恐怖的感覺: 「除去工作的身份,我是什麼呢?」 「我是誰?我今早起床睜開眼睛要幹什麼?」 「我重要嗎?誰需要我?」 「我的自我認同是什麼?」 當林老師離開學校,他是什麼呢? 他平時熟悉鄰里、親切且頻繁地與他人互動嗎? 他怎麼無償熱心地幫助他人? 他如何獲得他人的尊敬與信賴? 林老師在學校幫助學生,協助同事,承擔上級交下來的任務。 離開這些,他去公園掃地嗎?去路口指揮交通嗎? ---- 所以,我通常會建議正在面臨巨大壓力的患者,在壓力解除前,不要輕易辭職。 至少要先給自己一些時間,多找些人聊聊,確定了之後再作打算。 「壓力就來自於工作啊!不辭職,怎麼解除壓力呢?」有人會這麼問。 幾個建議: 【1.請假休息 】 人都需要休息。不離開工作場景,根本無法放鬆,更別提休息。試著離開幾天,讓身心放鬆一下。 避免不切實際,一請假就要請兩個月。 先請第一天,再請第二天,有需要再繼續。 先請能請的假,其他的再說。 【2.請假時要能確實放空或轉移注意力 】 如果請假在家,還一直想工作的事情,根本無助於放鬆。這時需要另外找事轉移注意力。 微不足道的小事,只要願意花時間,哪怕只有一下下,都能幫助轉移注意力,放鬆精神。 試著把手機關機半

眨右眼可減重

  腦內減重法:希望一點一滴改變認知,進而在平時武裝自己,在面對美食的脆弱時刻可以節制。 醫師常強調的運動,也是一樣道理:平時能對運動有所計畫、執行、然後持續努力。 我們現在先來做一個小實驗:從訊息接收 --> 判斷 --> 執行 --> 反思,一路下來,應該可以有些不一樣的「感覺」。 準備好了嗎? 1 、請仔細想想, 『現在這一秒』有沒有真的想要減重 ? 2 、如果有,當你看到這篇文章時,無論身在何方,都 請站起來『原地轉一圈』 ,用來表示你 100% 的減重決心。 3 、就像減重的困難重重一樣,我幾乎可以預測有很多讀者在這邊就卡住。 這必然的結果,就像減重經常失敗,簡直像定律一般。於是我開個方便之門:如果你有 50% 減重決心的話, 請偷偷眨一下你的右眼。放心,沒有人會看到的。 4 、就像減重的困難重重一樣,很多人躺著翻閱減重食譜、一邊吃著消夜。 即使只是偷偷眨一下眼睛,很多人還是直接甚麼也不做地一直讀到第 4 點,然後用 0% 減重決心向各種美食宣戰。 怎麼辦呢?你能做的,就是把這篇文章看完。 5 、好,你待會看完之後,仔細想想,再重看一遍。也許,我是說『也許』,你會有不一樣的決心跟做法。 分析如下: 1 、永遠要問自己:到底我要不要減重、需不需要減重、為何減重。這些在我之前的文章裡面提過。減重不必發毒誓,但能不能發揮最基本的行動力,這篇會試著跟你一起探究所謂 「動機」 這件事情。 2 、 OK ,假如你原地轉了一圈,請想想, 是甚麼動力讓你做出原地轉圈的蠢事? 是這篇不知道哪個人寫的文章?是機率低到不行的巧合? 反過來想:這篇文章在你看到之前就存在到網路上一段時間了,怎麼會在『此時此刻』對你發生意義,怎麼會跨越時空操控你的身體? 我認為:讓你轉圈的,是原本就存在你腦海中深處的「認知」,透過一定程度的暗示,發揮力量,進而產生行動。 外在所存之物為「暗示」,比如說:廣告上身材惹火的模特兒、心儀對象的眼神,都是促進內在動力的暗示。 但 能真正驅動而產生力量的,是原本就存在在你腦中的「思想」。 好吧,你並沒有轉圈。那麼,是這篇文字的暗示度不夠,還是原本存在腦中的認知,對於減重的堅決度不足?我相信都有,但哪個多?影響到多少程度?你可以想一想。 3 、 這個眨眼,如果你終究做了 ,想一想:這難道這就代表 50% 的決心了嗎?既然這樣可以,那為何剛剛做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