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22的文章

【你是疫情的受害者、避難者,還是幫助者?】疫情相關的精神健康問題,你需要看這一篇!(下)

  (文/劉貞柏醫師) 今天喉嚨癢癢的,不像是感冒。怎麼身體有點疲倦?感覺怪怪的? 突然回想起昨天搭捷運時,旁邊的男子口罩沒戴好,咳了兩聲。 想起前天經過建築工地時,烈日下戶外陰涼處群聚的工人好幾個沒戴口罩。 越想越不對勁,身體的不舒服又更明顯了! 篩檢站大排長龍,想去又不敢去,徒增感染風險。 想知道自己怎麼了,上網查詢資料,越查卻越害怕。 鼓起勇氣問問身邊的家人朋友,得到的只有謾罵或嘲笑: 「我不是早叫你去打疫苗了嗎?誰叫你不聽?」 「你想太多了吧?緊張兮兮的,這樣很笨耶!」 好挫折,又好生氣。對別人生氣,也對自己生氣。 坐在辦公室椅子上,偷偷吞了一顆普拿疼,好像有好一點,打起精神做自己的事。 旁邊同事口罩沒戴好,露出鼻孔,鼻孔還有毛。 終於忍不住大罵:「你把口罩給我戴好!」氣到不行,氣到下班還在氣。 【趕快去找醫生!】儘管醫生不能解決你所有的問題,無法讓你隔壁的同事乖乖戴好口罩,但醫生可以盡量給你一些建議、一些安慰、一些支持的力量。 小小的改善、小小的祝福,可以補充小小的能量,一點一滴,讓難過的日子,繼續走下去、再撐一段路。 就醫小提醒: 【 6.  我吃這藥改善焦慮失眠,會不會上癮?】 答:藥物本身合理使用,相當安全。讓人上癮的不是藥物,讓人上癮的是「改善的感覺」。 痛苦很久,痛苦減少的感覺,相當舒適。 壓力很久,壓力釋放的感覺,相當舒適。 孤單無助很久,被了解支持的感覺,相當舒適。 當你用盡辦法徒勞無功,終於有一條繩索能拉住你,相當舒適。 飢餓很久的人,飽餐一頓後,將來不再希望忍受飢餓。 痛苦很久的人,發現原來有改善的方法,希望將來不再痛苦。 醫師、治療、藥物不是完美的解方,但是一種「改善的選項」。 當你沒有其他改善的選項時,只好選擇這種。 但若你已經耗盡能量,怎麼有力氣去尋找其他改善的選項呢? 當你要跨過一條河,出現一座橋,你也只能先走這座橋過河,這是不得已的辦法。 若藉由這座橋到達彼岸,可以逐步改善。那麼等到力氣充足了之後,再慢慢搭別座橋吧! 在你完成很多橋之前,你只有這條橋可以過河。你總不會說:「我對這條橋上癮」吧? 【 7.  除了看醫生接受治療外,有沒有其他改善的辦法?】 答:有,任何有幫助的方法,都可以嘗試看看。 運動、紓壓、曬太陽、呼吸新鮮空氣、求神問卜通通可以。 只要這些辦法有效,都可以去嘗試。 「都沒效怎麼辦?」病人這麼問我。「醫師你講的我

【你是疫情的受害者、避難者,還是幫助者?】疫情相關的精神健康問題,你需要看這一篇!(上)

  (文/劉貞柏醫師) 你因為這陣子的疫情消息擔心受怕、吃不下、睡不著,精神緊繃、暴躁易怒,這樣算不算是疫情的受害者呢? 廣義地來說,你是疫情的受害者。 那該怎麼辦? 【趕快去找醫生!】失眠科、專看焦慮憂鬱、自律神經、家醫科、身心科、精神科都可以,趕快去看吧! 不然怎麼辦?未來都躲在家中被窩嗎? 若這樣躲有用,那麼就這麼做。 若這樣躲沒用,就趕快找醫生吧! 人們在長期高壓力的狀況下,會有各種身體症狀與不適,各方面的能量都會降低,甚至免疫力下降。 原本可以好好休息恢復腦力,因為睡眠品質變差,所以早上起床看似睡了好久,精神卻反而疲憊。 原本可以應付的工作,因為腦力能量下降,效率降低,無法集中精神。 原本可以輕鬆結算的報表,因為擔心記憶力變差,要反覆確認好幾次。 怪的是,每次確認,都發現「自己第一遍就記住了」,既然如此,為什麼還不放心,要多檢查好多次呢? 小孩子已經送到安親班上學,是熟悉的校園環境、老師也答應會隨時回報狀況、孩子們也精神活潑。但怎麼看到新聞,又開始擔心孩子安全,內心不安呢? 要接回家嗎?要自動停課嗎?孩子沒人照顧,我要請假嗎? 找誰來帶呢?保母有空嗎?保母安全嗎? 明明應該是安全的環境、安全的計畫、安全的措施, 怎麼越做越緊張,越做越不安? 明明資訊越多應該越可以未雨綢繆,怎麼新聞越看越害怕?手機越滑越快,病毒好像越來越靠近身邊? 【趕快去找醫生!】儘管醫生不能解決你所有的問題,無法讓你隔壁的同事乖乖戴好口罩,但醫生可以盡量給你一些建議、一些安慰、一些支持的力量。 小小的改善、小小的祝福,可以補充小小的能量,一點一滴,讓難過的日子,繼續走下去、再撐一段路。 就醫小提醒: 【 1.  我到底需不需要吃藥,吃藥會不會有副作用?】 答:醫生開藥,補充腦部能量、讓身體舒壓放鬆,你就放心吃吧! 若長期失眠焦慮、緊繃易怒,不但身體免疫力下降、還影響工作效率,甚至破壞心情跟人際關係。 【 2.  吃保健食品有沒有用?】 答:如果一個「物品」的效度那麼好,那麼科學家就會將這個物品的成份純化,做成「藥丸」。 反之,若這個物品的效果差,可有可無,純化了也沒用。於是等級無法升高到「藥品等級」,於是只能落在別項歸類裡。 若有效,就吃。 若保健食品沒效,還是聽聽國家認證的專科醫師建議,接受健保制度的合理治療! 給予你的處方及藥品,都是國家認證的藥廠出品、通過健保審核的配方。真有問題

【今天睡得好嗎?】以前試過的方法都沒效?試看看這些吧!

  失眠狀態可能是不易入睡,或是很難維持較長時間的深度睡眠,像是過早清醒或是睡眠中途醒來。失眠一般會伴隨著白天精神不振、嗜睡或抑鬱等症狀。 也許大家或多或少都有失眠的經驗,現代人生活壓力大,   一場充足質量高的睡眠對有些人來說可能都是奢求。 而失眠的常見的原因包括: 【環境因素】: 若睡眠的環境中有噪音、氣溫過高或過低、光線刺激等,都可能影響睡眠。 【心理因素】: 工作或生活焦慮,若在睡前腦中仍然盤旋著白天的煩惱,也會影響睡眠。 【生理因素】: 像是旅行的時差,生病時咳嗽或鼻塞也都會影響睡眠。 那麼該如何改善呢? 似乎可以從飲食下手: ✅   可以多吃含有色胺酸的食物,像是: 牛奶、豆魚肉蛋類、堅果類、香蕉等。 因為色胺酸能調節血清素,減緩神經活動、引發睡意。另外像是含有維生素 B 群、鎂及鈣質的食物也可以多吃。 另外也可以嘗試看看一些小撇步,像是: 【睡前不要使用3C產品】 因為3C產品中的強光會直接進入眼睛,使得褪黑激素分泌量減少,降低睡眠品質。睡前使用3C產品觀看社群媒體,也無助於睡前的放鬆。 【將明天要做的事情提前寫下】 有時候就算躺上床了,我們的腦子裡還是一堆想法跑來跑去, 「明天要記得去銀行」、 「明天要記得帶小寶學校需要的彩色筆」、 「明天會議中要用的資料要記得再確認一次」, 若是可以在睡前寫下明天的待辦事項,也可以告訴自己剩下的事情都是明天再說了,將今天的事情劃下句點,現在需要的就只有充足的睡眠來面對明天。 避免睡前喝咖啡或茶等含有咖啡因的飲品。 避免在睡前從事高強度的運動。 ✅     打造專屬的睡眠環境。 臥室就是睡眠的場所,試著不要在房間處理工作或處理睡眠以外的其他事情。 也要避免可能導致失眠的想法,例如: 「晚上會不會睡不好」、 「睡不飽怎麼辦,明天可不能遲到」, 若是當下真的睡不著也沒有關係,試著起來走一走,看會兒書或是伸展一下,等到有睡意了再躺回床上也是可以的。 ✅ 不要因為上述方式效果不好就不去做 很多民眾看了上面的建議,都說:這個沒用,以前都試過了。 但不要忘記:【最有效果的科學方式就是藥物】。你就是為了想要減少藥物,或著不用吃藥,才去試看看其他方法的,不是嗎? 想要用最有效的方式,過去許多科學家、醫學家、藥物學家,花了無數時間最後發明出藥物(不是指安眠藥)來改善焦慮跟睡眠放鬆,就是最有效率的科學方式。 想繞開藥物,當然很好。 但既

【醫生,我到底有沒有憂鬱症?我的憂鬱症需要治療多久?】跳過標籤化的煩惱。

  (文/劉貞柏醫師) 「醫師啊,謝謝你救了我。」這名男子坐在診間裡,不住向我道謝,回頭還不忘再告訴他太太一遍。「當初就是這位醫師救了我。」 「有那麼誇張嗎?」我笑說。 「有啊,那時候我車禍,整天坐輪椅,心情很差,都快要想不開了。」他轉頭對站在後頭的太太說。「好險醫生說我不是憂鬱症。不然我都已經坐輪椅了,還得憂鬱症,不就慘上加慘?」 是啊,遇到車禍,復原期要一年半載,會不會心情很差啊?會不會難過?會不會對外來感到焦慮徬徨,內心感到無助? 那麼,這是不是就「變成憂鬱症」了呢? 如果是,照此邏輯,難道每個癌症患者都會「附贈」一個憂鬱症嗎? 因為沒有比罹患癌症還要更痛苦的吧? 真的是這樣嗎? 婚姻觸礁、外遇小三,自信受挫、事業瓶頸, 難道這些就不夠憂鬱,「不夠資格」變成憂鬱症嗎? 相反地,若這時候還笑嘻嘻蠻不在乎, 心愛多年的狗狗過世,隔天就毫不在意, 準備多年的考試落榜,打從心底覺得沒關係, 「這樣才反常吧?」 ---- 每當病人問我:「醫生,我到底有沒有憂鬱症?」 難道我就能獨斷地「評價」患者的「傷心難過等級」嗎? 交往一個月的女友分手,難道我可以認為這時間太短所以「沒關係」、「不嚴重」, 所以「不算」憂鬱嗎? 所以,「有沒有憂鬱症」不是那麼重要的問題,也不是很容易回答的問題。 既然如此,我是怎麼跟病人說的呢? ---- 「你的故事,你的生命歷程是獨一無二的,我們不要用『憂鬱症』三個字過度簡化。」 「這三個字不會提到你車禍多麼嚴重,你多麼想要努力復健。 「也不會提到你又是如何心急返回職場,卻又如何受挫。」 「你的努力與堅持,期待與失落,當然會有難過的情緒,有你內在的感受。這些是屬於你的故事,不是過度簡化三個字憂鬱症就帶過。」 ---- 「醫生你的意思是,就算我難過,心情不好,甚至憂鬱憂鬱的,也不等於我生病,是嗎?」 「我只是提供另外一個思考的角度,而不是說你有病沒病。我是鼓勵你跳過疾病的觀點,從另一個角度思考。」我接著說。 「你遇到困難,吃不下睡不著,心情也差。你因為有了這個困擾,來找醫生門診,會談給你建議,藥物改善你大腦。經過改善,吃得下睡得著,你的困擾就減少了。生活品質增加了,心情平靜了。我們關注這些正向的部分,不必關注前一段時間的你是不是病人,是否得了甚麼恐怖的病,是否需要斬除根治。因為病這個字,多少有點負面的意思。既然你都改善了,困擾減少了,是不是甚麼病,也沒

【每日幾萬確診,我該怎麼辦?】好好在這頭待著。

  (文/劉貞柏醫師) 最近診所比較忙,排班大亂(大家都知道什麼意思),所以沒力氣寫文章。 目前疫情,好比大家要過河:已經確診過的,康復好的,就是過了河,度過危機。 還沒確診的,恐慌的,怕確診的,還在河的這一頭,相當緊張。 已經過河的,目前人數比例還不夠多。 況且,過河確診康復的人,還在餘悸猶存,忙著把衣服弄乾,清點損失。 於是,還沒確診的,等著過河,又不敢過河,待在岸邊,猶豫不決。 沒有人會故意被感染,故意確診的。因此「乖乖待在河的這一邊,是上策」。 但你要知道:每日 10 萬(包括黑數?)確診, 10 天後全台就多了 100 萬已經確診過河的民眾。 這些民眾,不是故意自己被感染的。 這些民眾,可能是陌生人,也可能是你周遭親友。 過了河,繼續過生活。 衣服用乾了,損失的錢再賺就有。 心情平復之後,開始出門、上班、吃餐廳看電影,悶了兩年,繼續過生活。 如果可以,就盡量開開心心地過生活。 ---- 看了已經過河的民眾開心過上以前快樂的生活。 這頭還沒過河的應該也不再那麼擔心了吧! 外國的經驗告訴我們:再過半年,很有可能就群體免疫,過上以前的正常日子。 【這段時間,別急過河,好好待著。】 【待在家裏,口罩戴好,多多洗手。】 還是有人因為生活需要,工作需要,每日 10 萬確診。 10 天之後多了 100 萬,加上之前的 100 萬。 這些已安全過河的,用不著親口告訴你這是輕症還是中重症,你聽到的故事多了,就會知道無需過度害怕。 而需要醫療的,就交給專門負責的醫療人員。 撐在健保醫療現場的第一線人員, 兩年多了,依舊在那邊。 他們會繼續撐下去的。 -- 再半年之後全台疫情就安全。 希望這段時間傷亡越少越好。 開車騎車的慢一點, 路邊違停的克制一點, 最近急診很忙,不要來亂。

【疫情世代的網路之下】如何增進遠距上課上學的工作效率?

  因應疫情升溫,許多公司及學校紛紛改為「遠端工作」或「線上教學」。 遠端工作及線上教學除了設備上的建置問題,許多人還要同時身兼員工及家長的角色: 我們除了要適應工作環境上的改變,居家工作之餘還要帶孩子,在家裡一方面要張羅孩子的課業學習、三餐、生活教育。 為各種突發狀況傷腦筋,工作進度可能時常會被中斷。 再這種混亂當中,我們如何增加效率?(將來才能說服老闆繼續遠距 XD 為了維持良好的工作品質,建議可以: ✅     寫下每天待辦事項 因為在家中工作,不像待在公司,時間可能被各種家務或孩子切割或打斷。 若能「提前訂好每日的工作待辦事項」,較能掌握每天的工作進度,不至於慌亂而焦慮,且訂下工作進度也能較順暢的與遠端工作的同事及主管匯報討論。 ✅     維持固定的作息時間 在家工作最難的便是維持固定的作息時間,因為不用到公司了所以很容易賴床到最後一刻(笑 另一個問題是:在家工作很難將工作時間與下班「時間切割」。平時在公司上班,離開公司回到家便是下班的開始。若改為在家遠端工作,常會遇到處理工作與處理家中事務的時間無法切割的問題。 維持固定的作息時間很重要!基本的三餐照時吃,並依照工作進度訂好工作時間與區分休息時間,而使用電腦一段時間後要記得讓身體及眼睛休息一下。 刻意運動吧!少了辦公室走動讓身體機能大幅下降,腦袋就不靈光!防疫期間維持良好的作息,定時進食、定時工作、定時運動,養好身體的抵抗力是相當重要的。 ✅     營造儀式感及建立辦公區域 若平時「上班習慣」帶一杯咖啡進辦公室,在家工作時也可以泡杯咖啡,「讓自己進入工作模式」,另外建立獨立的辦公區域,阻絕家中各種誘惑的干擾,也可以幫助提升工作效率。 學生穿上制服,上班族穿上襯衫。 上班上課專用的書桌或角落。 大腦被這些「上班 SOP 」暗示,也會自動加強運轉,效能自然提高! ✅     用語言取代文字,增加溝通機會 為了防疫需求,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模式,藉由科技變成線上模式。降低了許多「不必要的接觸」,說不定這些其實很重要呢! 上班問好,閒聊八掛,抱怨老闆。少了這些,只做工作交辦事項,人不禁孤單了起來! 傳統面對面的人際交流關係都被冰冷冷的螢幕文字取代,人際關係的維持也逐漸冷卻。在他者指向的社會中,對他人的溫暖關照、關懷不見了以後,孤獨感似乎與日俱增。 能用語音,開鏡頭小聊,用這取代冰冷文字,有助於減少孤獨,也增加

【婚姻的十字路口】破窗效應讓雙方裂痕越裂越大?

  還記得前陣子大家忙著熬夜追著各種爆料文,知名偶像明星外遇出軌的新聞引起譁然。 曾經的兩個人互許終身決定相伴,但一輩子很長,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曲折的插曲,或是因為種種因素導致兩人關係終結需要分開。 那兩個相愛的人最終為何會走到離散呢?是不是誰做錯了什麼呢? 你是否曾聽過「破窗效應」? 這是犯罪學者威爾遜( James Wilson )與凱林( George Kelling )共同提出的理論; 若社區裡有戶人家房子的窗戶有破損,卻沒有即時修好,【會有更多破壞者】把其他窗戶打破,甚至闖入屋中偷竊或縱火,導致犯罪的擴散。 — 兩人關係的經營也是如此,相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摩擦及衝突,若沒有及時溝通修補,就會如同破窗效應裡所描述的,關係將變得脆弱不堪一擊。 但或許在兩人充分溝通後,還是發現有無法磨合的差異,要走到離婚的最後一步,也可能還會面臨如財產分配、孩子的監護權及探視權等問題,加上社會給的有色眼光,走向離婚的兩人心理的壓力可想而知。 但其實別人怎麼想不重要,重要的是當事人自己怎麼看待離婚這件事。 離婚只是代表夫妻關係的結束。若有孩子,【父母的角色依舊需要承擔】,曾經的相處甜蜜也還是存在,只是兩人不在相互陪伴看望人生的風景而已。 而在婚姻關係過程中若出現困難,可以積極尋求外界的支持,更可以尋求專業的身心科診所進行【婚姻商談】,婚姻生活若遇到問題都應儘速解決而不該視而不見。 專業協談的好處有: 1 、有第三方在, 雙方較能保持理性,先禮後兵。 2 、第三方協助聚焦話題,一個一個問題來處理。 3 、雙方情緒好的壞的展露出來時,第三方能協助疏導。 4 、第三方協助記錄,爬梳每一次協談的脈絡,找出地雷。 5 、把第三方當作槓桿,加強雙方凝聚力。 不要放棄,有試有機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