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16的文章

失眠關鍵第34問:時差為何會造成失眠?

全球依據經度分成二十四個 時區 ,方便計算各地時差。 台灣是白天,美國是半夜。網路興盛緣故,歐美將很多客服專線外包到印度,所以晚上撥打美國客服專線,接電話的很可能是講印度腔英語的外包員工。 他們是白天上班時段,所以不需夜間工作加給,工資也比美國便宜,業務跨海外包成了趨勢。 但還是有很多工作需要面對面討論,無法用視訊會議完全取代。所以有些行業的主管乃至於採購,要當空中飛人,每個月甚至過兩周就要全球飛來飛去,到世界各大城市展開工作。 「時差」就是指在不同時區之間來回穿梭,當地時間是早上八點,生理時鐘卻是凌晨三點,難怪呵欠連連,狂灌咖啡也提不起精神。 當地白天的戶外光線照射眼睛,讓大腦調整生理時鐘,但原本的生理時鐘設定此時是讓身體進入休息狀態,兩者不協調,大腦感到疑惑。經過幾天調整,兩者一致,才能發揮最佳工作狀態。 除了 時間跟光照本身的差異 之外,還有「 水土不服 」的因素在內。全球各地的經緯度不同,氣候當然有所差異。 氣溫、濕度、日照傾斜的角度,微妙的變化影響生理狀態 。 從地球科學的角度來說,其實地球也不是完整圓形,海拔高低不同代表著地心引力強度也有些微變化。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若以地磁及地心引力強度做區分,地球非但不是圓形,連規則形狀都稱不上! (未完)

失眠關鍵第33問:女性月經週期為何容易失眠?如何改善?

「醫師我太太那個來的時候容易睡不好,脾氣又大,怎麼會這樣?她也還沒有更年期啊!」 張先生這天陪他太太來我門診,講到這時張先生完全沒注意到他太太沒好氣地翻白眼,於是我花些時間告訴張先生關於女性生理周期的荷爾蒙變化。 人體內荷爾蒙有許多種,參與女性生理周期的主要荷爾蒙就有四種:黃體素、促濾泡成熟激素、雌性激素、前列腺素等。 這些荷爾蒙濃度的起伏造就排卵乃至月經週期的子宮內膜剝落,可說是相當劇烈的變化。 若一個人血壓忽高忽低、心跳忽快忽慢,身體一定不舒服。 荷爾蒙的激烈變化當然也會造成身體某程度的改變。 (未完)

失眠關鍵第31問:吃減肥藥為何容易失眠?

阿明,二十歲出頭小夥子,身高一百七十公分,體重八十八公斤。阿明有 家族性肥胖,同時也有糖尿病 。 小瑜,高中一年級女生,身高一百六十四公分,體重五十一公斤。小瑜從不知道哪裡找 減肥藥 來吃,最近身體有點不舒服。 吳小姐,輕熟女,身高一百五十六公分, 體重三十二公斤。吳小姐本身並不想來看醫生 ,是家人硬拉她來看的。 三個人身材略有差異,一致的是三位皆有失眠症狀,也都想要減肥。 肥胖是現代文明病。 過去古老物資缺乏的年代,不容易餐餐吃飽,也沒有多餘熱量能夠化為脂肪囤積,肥胖幾乎是貴族的專利。 隨經濟發展,吃到飽餐廳的興盛,「人人皆貴族」,讓國人肥胖比例不斷增加。「瘦即是美」的流行風潮推波助瀾,影響青少年的審美觀, 減肥成為一種流行 。 高矮胖瘦因個人體質而異,但不良生活習慣與飲食烹調同樣會造成體重過重,衍生糖尿病、高血壓、關節炎等續發症狀。 家族裡面若有肥胖體質或肥胖基因,環境因素會「加強」基因表現。 案例一的阿明若飲食油膩,就容易年紀輕輕就過早出現相關續發疾病。阿明表哥家吃得清淡,因此肥胖基因表現得沒那麼明顯,所以阿明表哥沒那胖,血糖也正常。 有人求助藥物,有人尋找各種減肥秘方,更嚴重的可能發生「暴食症」、「厭食症」,甚至危及生命。 (未完)

失眠關鍵第30問:吃安眠藥可不可以哺育母乳?

大部分藥物會隨著母親的血液進入奶水裡,所以 母親應該盡可能避免繼續服藥 。 一般表列「絕對不能使用的藥物」、「須注意使用的藥物」裡頭,有許多屬於精神科常用藥物。安眠鎮靜藥物、抗憂鬱劑、抗精神病藥物等屬於注意使用藥物。 一定不能使用的則包括躁鬱症患者使用的鋰鹽等,相關資料可另外查詢「台灣母乳協會」網站。 當患者面臨兩難,我通常會建議不要停止哺育母乳,而從停止服用藥物來做改善。 絕對不能使用的藥物VS須注意使用的藥物 「絕對不能使用的藥物」、「須注意使用的藥物」裡面特別要注意的,包括毒品、香菸(尼古丁)、酒精等,尋常人使用就已經危害健康,更不用提懷孕及哺乳期間。 建議母親為了小寶寶,趁此戒除這些不良習慣。 (未完)

失眠關鍵第29問:如何治療懷孕期間的失眠狀況?

懷孕期間孕婦生理機能改變,作息紊亂,當然也可能有失眠的問題。 少數也有孕婦因為失眠來到精神科門診的,或是原本就有固定接受治療,或是原本就在接受治療的患者準備結婚而在門診特別詢問的。 針對林林總總的問題,在這邊做個整理。以下是我經常給準媽媽們的治療建議: 謹慎服藥、適當營養補充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依照對孕婦的影響,將藥物分成A、B、C、D、X五種等級。 A等級最安全,X則禁用。 相關資訊都能在網路上查到分類資料。問題來了:那孕婦可以服藥C等級藥物嗎? 所謂「動物實驗有致畸胎性,但無人體試驗之充分研究;或缺乏動物或人體試驗」是甚麼意思?這代表孕婦若需服用任何藥物,都要經過充分溝通。 雖說國外有針對藥品安全的相關研究,但若以「安全第一」論,有孕婦因此完全拒絕任何藥物的。況且「情況危急不得不使用」,跟「身體不適但能忍受」是有區別的。但是「失眠」如何界定其必要性呢? 若非必要,懷孕期間藥量藥物都要盡可能減少。 定期產檢,及早發現任何胎兒異常。若要補充營養素如葉酸等,最好都能購買完整包裝、經許可上市的營養補充品。避免過度、過量服用不明成分的偏方或食品。 白天多走動,上媽媽教室 有的孕婦居家待產,有的還要繼續上班。 像準備生第一胎的小君,公婆仔細交代,讓她辭職在家待產。 公婆家境優渥,準備迎接家族裡第一個「金孫」,千叮嚀萬叮嚀,要小君不能「輕舉妄動」,還是待在家裡安全。 結果小君整天都待在室內,遇到孕吐噁心或其他不適,結果白天過度睏倦躺臥,晚上睡眠更差。 小娟就沒那個千金命 ,還要繼續工作。她自己也認為「反正在家待不住,體力也還好」,選擇繼續工作,結果最近公司狂缺人,一個人當三個人用,原本擔任組長的小娟還要親上火線擔任櫃檯人員,搞得每天疲憊不堪,整個人更緊繃,連帶影響胎兒生長。 (未完)

失眠關鍵第28問:小孩子晚上不睡覺,與失眠有關係嗎?

失眠不是過動兒的典型症狀 五歲的大波是個小男生,這天被媽媽帶來門診,怯生生地不敢抬頭看我。 媽媽說:「大波晚上都不睡覺,吵著要玩手機。幼稚園老師也說他不夠專心。他會不會是過動兒?」 大波像做錯事情的小孩,靜坐在椅子上,大概是被恐嚇「不乖的話醫師就要打針」。 媽媽詳細描述大波在家裡頑皮搗蛋的情節,大波仔細聽著,偶爾彷彿要開口抗議,但囁嚅幾聲又把話吞回去。 談了一會兒,我語氣和緩引導大波,他才稍微比較能跟醫師談話,說起學校有趣的體育課,臉上開始有些笑容。看起來大波不像過動兒。 典型過動兒 像個永遠充飽電的電池,這邊摸摸、那邊看看,幾乎沒有「跟陌生人不熟」的害羞。 可能一進診間,第一次見面就馬上伸手要拿醫師身上的聽診器玩,握起桌上的滑鼠想玩開藥用的電腦。醫師跟媽媽聊得久了,小朋友可能很早就不耐煩,走到旁邊搬出測驗用的玩具疊積木,要不然就是東看西看。 我還遇過有小男生直接就在診間裡面比畫剛從跆拳道老師那邊學來的招式,打得不亦樂乎! 然而過動兒並不總是晚上不睡覺。簡言之, 失眠並非過動兒的典型症狀 。若合併發生過動及失眠,首先要排除是不是因為藥物治療造成影響睡眠。 「大波不像過動兒。」我告訴他媽媽。許多晚上睡不好的小朋友並非過動兒,列出幾點給父母的建議: 建議一:改善家庭作息 絕大部分晚上睡不好的小朋友根本原因是家中 大人原本就習慣晚睡 。 全家齊聚、和樂融融看電視看到十一二點,幼兒睡眠當然不穩定。 也有的媽媽先陪小朋友睡,自己也跟著睡,從晚上九點睡到十點十一點,再爬起來跟老公聊天到半夜或做自己的事。這樣大人更容易失眠,小朋友耳濡目染,同樣無法養成良好睡眠習慣。 更多的是大人叫小朋友去睡,自己卻看電視到半夜。「大人可以為何我不行?」 (未完)

失眠關鍵第26問:老人家失眠怎麼辦?

即將屆齡退休或剛退休族群 保持與社會接觸, 定期聚會。 絕大多數工作都需要團隊合作,鮮少有人是獨力完成工作的。 水電行要批材料、連絡客戶、調動工班、資金週轉;菜販凌晨要到集中市場挑貨、每天早市擺設攤位、跟婆婆媽媽們互動、結束後菜籃工具上貨車、貨款也定期安排。 這些都需要大腦發揮高度協調力,將各種資訊整合,跟其他行業的「人」互動。 一旦退休,這些 工作馬上停頓,大腦無用武之地,可能加速退化 。因此最好還是能夠保持跟社會接觸,定期聚會。 安排輕量工作、如義工等。 過去每天為生活打拼,忙到沒時間休息。忽略「適度的工作能讓身體得到勞動,也能享受假日的悠閒」這個相當重要的事實。 每天固定運動一小時,其他都待在家裡, 活動量也比不上過去每天工作八小時 。 每天都放假,容易變得無所事事,睡到中午也不知道起床要幹嘛。因此安排輕量工作,如義工等,不是為了他人, 主要是為了自己生活有重心 。 培養固定運動習慣與夥伴 輕量工作讓每天有固定安排活動,但還是需要額外的心肺運動。 退休後沒有藉口,最好能符合「333原則」,每周三次、每次三十分鐘、運動心跳能最高達到一百三十下。運動夥伴能夠彼此打氣,高爾夫或網球有對手,打起來比較有趣,習慣才能長久維持。 (未完)

失眠關鍵第25問:失眠又容易發脾氣,我是不是躁鬱症?

典型躁鬱症患者容易失眠、話多、情緒起伏大,腦筋一大堆新計畫、新想法,半夜都想跑出門實行這些計畫、不顧後果。 比如:獨自一人半夜打扮華麗到街上跳舞,圍觀者訕笑也不以為意,因為此時內心充滿自信、情緒高昂,覺得與世界融為一體。 嚴重發病時經常不顧家人勸阻、擾亂社區、被警消送到精神科急診。送到急診不打緊,醫師問明原委、魁梧警察在旁戒備,但患者就是無法自控,行為依舊紊亂,甚至哭哭笑笑,時而發怒,最後需要住院治療。 躁鬱症患者的「失眠」並非「想睡睡不著」、「醒後疲勞」這種,而是「根本不想睡,精神好得很」、「活力旺盛,連續幾週每天睡兩三個小時就飽了。」 這是某種特殊的腦部功能疾病,服藥可以改善腦功能,緩解症狀。 躁鬱症又稱「情感性精神病」、「雙極性情感疾患」等,名稱雖多,但主要指的就是這類型病人。 很多「長期失眠,又覺得自己容易發脾氣」的人,並不是典型躁鬱症的患者 。 這群患者以為自己容易發脾氣,常常是因為內心很難過、心情很糟,但因為不知道如何表達情緒,覺得不被了解,最後只好用「發怒」來宣洩。 例如: 男友遲到五分鐘就破口大罵的女生,看起來在氣男友遲到幾分鐘,「可能會遲到也不先打個電話」、「男生還讓女生晚上站在路邊等」等表面理由,但真正感受是「 覺得內心不被尊重 」、「 明明很期待見面卻不受重視 」, 很難過卻又無法將內心感受說出口,只好用表面理由當藉口破口大罵 。 男生若只聽到表面原因,覺得這女生怎麼那麼計較,區區遲到五分鐘就發脾氣,而且自己已經一路趕來,直覺認為是「公主病」,最後雙方產生誤會,反而越來越僵,其實最初只是情緒沒能互相表達清楚。 因此若覺得自己經常發脾氣的,除了失眠問題要處理好之外,對於情緒管控,可以嘗試以下方法: 一、壓抑怒氣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有其 生理依據 。 很多人以為「生氣只要適當發洩自然就會變好」,但根據研究,習慣失控暴怒、發洩情緒的人,反而更容易生氣,甚至摔東西砸椅子。 「 越發洩只會更生氣 」,避免破口大罵、暫時壓抑怒氣或轉移注意力,反而較能化解不快。 二、準備「消氣法寶」但備而不用 有人的消氣法寶是一杯咖啡,有人是吃塊巧克力。  (未完)

失眠關鍵第24問:為什麼吃了好久的藥, 失眠卻越來越嚴重?

治療一段時間,吃好久的藥,失眠卻越來越嚴重,經常 是因為沒有培養好的睡眠習慣。到底甚麼是 睡眠習慣 呢?以下依序舉列幾個步驟能改善失眠: 一、晚上看電視時週遭燈光要明亮 現在電視節目剪輯得非常緊湊,每三到六秒就切換一個畫面。而每切換一次畫面,整個電視螢幕就閃一下,好像對著我們的大腦照超速違規的閃光燈一樣。 有興趣實驗的讀者可以將電視間的電燈關上,請一個朋友看電視,然後仔細注意這位朋友臉上的光度。你將發現,朋友臉上的光度忽明忽暗,若是觀賞的是動作片電影,臉上光度閃爍得更嚴重。 這是 電視欣賞者不知不覺中所受到的過度光刺激 ,會影響大腦睡眠。 若是週遭燈光明亮,至少光線反差不會過大,視神經所感受到的閃爍不會那麼嚴重,至少減少一些對大腦的刺激。 二、睡前一個小時將電視音量關小 若非看電視不可,周圍電燈要夠明亮之外, 盡可能地將音量減小 。 聲光刺激都是對大腦的刺激,增加放電的可能。 腦部檢查如測量腦波時,就是利用閃爍的光源誘發大腦電位,體質敏感的人甚至會誘發癲癇,甚至產生抽蓄及意識變化。 三、打掃臥室 生活習慣不好,衣服雜物堆滿床,這樣要睡得好也很難。 藉由打掃睡眠環境,除了視覺上感受整齊之外,腦部對臥室的「整體印象」也不會顯得那麼雜亂, 潛意識裡面思考減少雜亂感 ,能夠提升整體睡眠狀態。 少數過敏體質者,能藉由打掃臥室,降低灰塵或塵蟎刺激,減少引發刺激呼吸道或皮膚過敏等,都能幫助睡眠。 四、就寢前十五分鐘培養固定睡前習慣 睡前十五分鐘要有 固定習慣 ,讓大腦知道「做這些事情就是準備要睡覺囉!」 (未完)

失眠關鍵第23問:失眠需要治療多久?

第一階段:改善睡眠時數 治療失眠分幾個階段:第一階段著重 改善睡眠時數與睡眠品質 。 道理很簡單:既然晚上睡不好才去找醫生,治療好一陣子都還睡不著,表示根本沒有達到初期治療目標。 這個階段至少要 花費數週左右 。 有患者才睡好兩三天,初步改善而已,就急著自行停藥。這樣幾天睡好,幾天沒睡好,其實跟原本失眠情境一模一樣。許多患者長期失眠但未曾接受過治療,以為自己「每天都睡不好」。詳細一問才發現其實偶爾也會睡得著,失眠困擾主要在於「睡眠不穩定」,所以初期目標放在「規律而良好的高品質睡眠」。 第二階段:多安排日間活動 第二階段要開始 修正患者本身的睡眠不良習慣,重新安排日間活動 。 少運動的要督促多運動,作息不規律的要鼓勵他多計畫安排生活。 這時候就開始有許多患者「 卡住了 」,認為自己不可能改變原本舊有的生活習慣,於是讓治療在這個階段停滯不前。這時醫師從旁給予支持,深入了解患者日常作息,給予改變生活習慣的建議。 曾有患者說因為要照顧家中長期臥床的老人家,搞得自己精疲力竭,並認為「只有自己照顧,所以現在完全沒有可以休息的時間,以後也不會有可以休息的時間。」 這種認知上的偏差。因為她長期累壞了,無法思考有任何休息的可能。門診追蹤一段時間之後,老人家身體好轉,夜咳改善,併發感染也變少,因此照顧老人家不需要耗費原先那麼多的體力,晚上睡眠逐步改善。 這時就順勢將藥物重新調整,進入到下一階段療程。若對患者的了解不足,不了解患者的失眠跟老人家的健康狀況息息相關,就無法把握機會在關鍵時機將治療推展到下階段。 第三階段:減少藥物使用量 (未完)

失眠關鍵第22問:喝酒助眠行不行?

助眠不成,傷肝更傷腦 阿國睡前習慣喝兩杯,冬天喝了身體暖和,容易入眠。夏天喝了冰啤酒、頭暈暈很好睡。 旁人勸他少喝兩杯,阿國總是回答:「每天喝點小酒對健康有益處!報紙寫的!」甚至還另外補充說:「我都有定時去做肝功能檢查!肝指數都正常!」阿國甚至顯得有些得意洋洋。 到底喝酒助眠行不行?答案是: 長期飲酒,傷肝更傷腦! 喝酒傷肝,從肝硬化到肝腫瘤風險,胃潰瘍胃出血,酒害引起的內科疾病不勝枚舉,在此簡單帶過。 但喝酒傷腦?怎麼說? 將我們的大腦比喻成一個大城市,白天銀行、股市開張,活絡經濟,生機蓬勃,這是大腦意識清醒的狀態;夜晚看似喧囂沉寂,大部分商店都關門,但別忘了!清道夫開始出來掃街,清潔隊員開著垃圾車清運,灑水車替花圃澆水。 大腦利用夜晚睡眠時進行重要性的工作 ,大腦這個大城市日夜各有不同人馬各司其職,任何部門無故停擺,都會讓城市髒亂、績效不彰、草木枯萎、臭氣薰天。 酒精就是這樣讓大腦停工。 根據研究,大多數藥物都有其對應的生理接受器,就好像對應到大城市裡頭的某個特定部門:類固醇會關閉城市裡頭的消防隊,讓緊急救火的發炎反應停止;退燒藥只關閉城市裡頭的火災警報器,讓發高燒的體溫降下來,消防隊依然賣力救火,不受到抑制。 酒精則沒有單一對應的生理接受器,而是造成全面性廣泛的影響。 好像是突然廣播,讓全城市裡頭的人都馬上放假!證券交易所休市、銀行拉下鐵門、消防隊員換下制服、垃圾車停在路中央。整個城市所有活動暫停! (未完)

失眠關鍵第21問:我是夜貓子,應該怎麼睡?

小芬打扮入時,幾天前才剛滿二十歲。過去因為長期失眠在多家診所到處拿藥,來到我門診時,一開口就要求最高劑量的安眠藥。我看她帶來的藥袋,甚麼科別都有,就是沒看過精神科。 「剛開始我朋友拿這個給我吃。」小芬指著一個白色的藥丸。「剛開始有效,後來藥吃到三顆也睡不著。後來醫師又開這種給我。」這次她指著藍色藥丸。「我卻越來越難睡,也越吃越多。本來醫師開給我早中晚還有睡前吃的,我一起在睡前吃。」 「你有想過調整你的作息,盡量在白天活動嗎?」我問小芬,是詢問,也是建議。 「 我是夜貓子,是夜行性動物,只是白天睡不著而已。 」小芬理所當然地回答。 日照可改善睡眠品質,我告訴小芬: 適當而規律的光照對大腦很重要 ,生理時鐘也是依照光照、氣溫等大自然的變化來調整。輪夜班的人長期沒有接受陽光照射,白天都拉上窗簾睡大頭覺,靠意志力強迫生理時鐘適應表排作息。 年輕時大腦的彈性比較大,然而這種負擔長期累積,最後還是會出問題。 夜市擺攤、或店家是從傍晚開到半夜的,多是屬於這種情形。 久坐辦公室或是工作場所在地下室的人,由於只接觸到人造光源如日光燈等,大腦接觸到的光照不足,皮膚也無法吸收適當光線製造維生素D,進而影響鈣質吸收,骨質脆弱。而且室內光線不足的話,頭腦昏沉,加上空氣流通不足,會短暫地在上班時打瞌睡,打瞌睡都睡飽了,晚上更睡不好。 (未完)

失眠關鍵第20問:我的工作需要日夜輪班,應該怎麼睡?

「最近睡不好,腸胃科醫師還說我有胃食道逆流。」三十歲的阿金是科學園區的作業員,日夜輪班,做二休二。 在這不景氣的大環境底下,工作算是穩定。夜班加給跟各種福利算起來,薪資還不錯,也穩定做了好幾年。 「你夜班工作幾個小時?幾點到幾點?」我問他。 「大夜班的話,是晚上十點到早上八點。」阿金似乎對自己的作息早就習慣,他卻忘了自己是因為失眠而來我門診的。 「你是不是下班回家很累,吃完早餐後倒頭就睡?」我問他。阿金很驚訝我怎麼知道,但這其實是日夜輪班的失眠患者常見的問題。 人無法長期適應日夜顛倒的輪班生活 ,不單因為生理構造的限制,主要是因為人是群居的動物。剛開始或許還感覺能夠慢慢適應,日子久了毛病都慢慢顯現。 輪夜班的人要特別注意作息調整。 如果是幾乎日夜顛倒,那麼最好模仿正常上下班民眾的作息。例如阿金夜班是晚上十點鐘到早上八點鐘,那麼他的作息應該依照一般上班族早上十點到公司,晚上八點鐘下班離開的模式作轉換。 一般上班族晚上八點鐘下班,回到家九點多吃完宵夜,並不會馬上就寢。可能利用一些時間跟家人互動、上上網或看電視,將近十二點才睡覺。 另外,若是固定晚上八點下班,那五、六點鐘應該先吃些東西墊胃,宵夜分量反而要少些、清淡些,才不會造成腸胃負擔。阿金的胃食道逆流,大半是下班後才吃東西,吃飽馬上倒頭就睡,長期下來造成的腸胃毛病。 (未完)

失眠關鍵第19問:我該如何計算自己的睡眠時數?

每個人需要的睡眠時數都不太一樣,最重要的是「睡眠品質佳,起床精神好」。 若一個人每天勉強躺在床上八個小時,但白天精神不佳,注意力不集中。要發揮工作效率,人覺得很疲憊;讓他找地方暫時充電,身體跟大腦都無法徹底休息。日積月累,整個人渾渾噩噩,雖然 睡眠時數看似足夠,實際上是嚴重失眠患者 。 單就睡眠時數計算,從就寢開始。 「就寢時間」就是做完洗臉刷牙,躺在床上眼睛閉起,手機電腦都關機或靜音的時間。 許多民眾在第一步就遇到困難:因為手機永遠沒有關機,就算沒玩手機,別人傳來的LINE簡訊或朋友的社群網頁更新都會發出叮咚一聲,還沒睡著的往往就爬起來看個簡訊再繼續睡。 嚴格說來這不算就寢,充其量是「躺在床上休息」。 更不用說有些人睡前滑手機滑到睡著,真正睡著前手指頭沒停過,眼睛也未曾離開過螢幕,這同樣不算就寢。若是習慣更差的,根本沒有進臥房,半躺在客廳沙發上面看電視,看到打瞌睡燈也沒關睡到半夜的,不在少數。 就寢時間 所以 治療失眠首先要將就寢時間固定 。 隔天起來,大約推測自己模糊睡著的時間。若是睡眠沒有問題的人,大約十五分鐘左右會順利睡著。 白天勞累些的,甚至五分鐘之內就進入夢鄉。因此這個推估,主要是針對那些失眠患者,睡不著在床上翻來覆去,然後注意時鐘已經多晚。大約就是「 最後一次看到時鐘的時間」當作是實際睡著的時間 。 接著注意半夜是否有醒來上廁所、還是有被居家周圍噪音吵醒?有人睡眠中段乾脆起來到客廳看電視的。 一般來說, 若半夜醒來,十五分鐘內可以回到床上繼續睡著的,不會有大礙 。有些老年男性患者因為攝護腺肥大等問題,每晚要下床尿尿好幾次,但都能繼續睡著,這樣還算可以接受。 嚴重的是爬起來吃東西看電視,兩三個小時精神很好,做其他事情的,要重新入睡恐怕已經快要天亮。 醒來時間 再來是醒來的時間。這大部分發生在中老年人身上... (未完)

失眠關鍵第18問:睡眠呼吸中止症算不算失眠?

睡眠呼吸中止症,顧名思義,就是 睡眠當中呼吸會中斷,甚至長達十秒鐘以上 。 好不容易吸進下一口氣,有點醒,翻過身手動腳動,然後迷迷糊糊又睡著,鼾聲大作。整晚都這樣,想必睡眠品質不會太好。 長期下來,越睡越累,黑眼圈明顯,精神不濟 。 但這種人常常睡眠時數不短,不但不覺得自己失眠,反而認為自己睡太多,只不過 怎麼睡都睡不飽 。 枕邊人可清楚得很,因為鼾聲實在太大,突然中斷,整個臥室好像突然全都安靜了下來。剛開始不熟悉時還會想去摸摸患者的鼻孔,看是不是突然就「沒消沒息」了。 肥胖、高血壓,是睡眠呼吸中止症高危險群 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有相當比例 體重過重,脖子粗短 。有些患者合併一些代謝或內科疾病,從常見的糖尿病到較少見的甲狀腺功能低下,還有高血壓等。 睡眠中止時,血中氧氣濃度直線下降。心臟若本來就不好的,由於心肌缺氧的關係, 可能引起心律不整或心絞痛 。 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原因大多數跟呼吸道相關,可能因為先天呼吸道構造較為狹窄,或是肥胖引起口咽部通道在躺睡姿勢時受到擠壓而變得狹窄。呼吸道堵塞,就好像短暫窒息一樣。 正壓呼吸器能夠幫助典型症狀的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讓呼吸道不致塌陷。患者在經過機器調整後終於能夠睡飽,可能覺得「從來沒有睡的這麼好過」! 經由手術「改造」口咽呼吸道是較少見的做法,一般人聽到要開刀也都退避三舍。通常在頭部嚴重外傷,放射線治療過後造成的特殊呼吸道狀況,才有可能考慮這種方式。 (未完)

失眠關鍵第17問:我只是失眠,為何醫師開立抗憂鬱藥物給我?

現在網路資訊很發達,具有求知慾的患者會將醫師開立的藥物一一上網查詢,但往往 查到越多資訊,疑惑越深 。 在治療失眠的患者之中,經常聽到的問題是:「我只是失眠,為何醫師開立抗憂鬱劑給我?」更有甚者,有的患者居然發現自己吃的是「抗癲癇藥物」、「抗精神病藥物」,更是滿頭霧水。 藥物就是作用在腦部 首先要強調一個觀念:「 精神科是腦科。 」換言之,精神醫學是 從腦功能為出發點 ,進而探討各種疾病分類。因此精神科的治療,無非也就是想要改善腦功能。治療當中若需要使用藥物,那麼藥物就是做用在腦部。 到社區跟阿公阿嬤衛教時,我總是強調:「 精神科藥物不是吃心安的,是吃到腦部作用的! 」 所以任何症狀,精神科醫師都是從腦部功能來理解的。 舉一個嚴重的症狀:聽幻覺。 若有患者聽到栩栩如生的幻覺,聲稱是有鬼在跟自己說話, 精神科醫師便會猜測這名患者腦部的某種化學物質起了變化,影響到患者的腦功能 ,才會產生這種聽幻覺症狀。 邏輯上,精神科醫師就是從腦功能為出發點。但不代表跟其他觀念互相排斥,純粹就是思考邏輯的差異而已。 以上述聽幻覺為例子,那名患者本人以及他的家屬,都堅持相信「是多年前的女鬼一直糾纏他所以現在才會聽到女鬼的聲音」。 我並不完全排斥這種解釋,只不過醫師所受的是現代精神醫學訓練,而非民俗靈學專家,既無跟幽靈溝通的能力,也沒學過施法驅魔。 假設我個人相信因果輪迴說,但由於患者跟家屬是來到醫院掛號求醫,為的是相信白袍所代表的現代精神醫學理論,而不是單純醫生個人的宗教觀或民俗論調,因此當然還是要從基本的腦功能理論為出發點,推斷症狀、給予治療。 抗憂鬱劑,提升腦部血清素濃度 腦功能產生變化,失眠是重要症狀之一。腦部的神經傳導物質種類眾多,分門別類屬於不同種類藥物。 (未完)

失眠關鍵第16問:我是否需要到睡眠中心做檢查?

睡眠中心檢查項目 睡眠中心檢查項目遠比讀者想像中有更高比例的民眾有睡眠問題。其中一部分是失眠,其他部分包括睡太多、猝睡、打鼾等,都整合到 睡眠專科 底下。 各大醫學中心的睡眠中心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整合不同專科醫師,包括精神科、神經科、牙科、耳鼻喉科、胸腔內科等醫師來共同協助診斷各階段的問題,研讀檢查報告並提供建議。 檢查包括腦波、肌肉電位、眼球轉動頻率、呼吸空氣流量變化、血氧濃度等,檢查方式大部份屬於非侵入式檢查,在頭皮、眼皮或皮膚上貼上各種感測器,透過微電腦儲存資料在晶片裡,睡好隔天存入電腦中判讀。 當然也有人工檢查的部分,包括睡眠錄影、鼾聲測試等,由專人觀看患者整夜睡眠情形,是否有特殊異常像夢遊、呼吸中止、睡姿睡相等特殊動作。 看到這裡,也許有些患者覺得有些不自在。花大把鈔票到睡眠中心做檢查,身上貼一大堆儀器, 本來就已經睡不好了,還要讓別人研究自己打鼾的不雅睡相,這樣應該睡的比平常更差吧? 這跟檢查的邏輯有關:睡覺沒問題的不會特別花大錢到醫院睡一晚,想花錢的不如去度假飯店睡一晚還比較開心。 睡覺有問題的這群患者「原本就覺得自己睡眠有問題」,折騰許久結果研究報告內容很多, 最後簡單告訴你:你睡眠有異常。 可整合失眠患者的睡眠評估 如果 下巴短的、鼾聲大的患者,可能有呼吸中止等問題 ,間接造成腦部慢性缺氧,嚴重影響睡眠品質。 胸腔科醫師可能建議使用連續正壓呼吸器等呼吸治療器材。 雖然剛開始可能覺得戴著面具睡覺有點奇怪,加上機器馬達運轉的聲音,同床的人可能嫌吵。但若讓符合適應症的患者使用,效果不錯,值得一試,甚至可能在不需要藥物輔助的狀態下大幅改善睡眠品質。 (未完)

失眠關鍵第15問:為什麼我已經運動很多卻還是睡不著?

門診偶爾會遇到一種「拼命三郎」的失眠患者,為了讓晚上睡眠品質改善,每天運動兩個小時,從不間斷。 說也奇怪, 明明已經消耗那麼多卡路里,慢跑變成馬拉松,怎麼還是晚上睡眠品質不夠好? 這天來的是一個四十歲的陳先生,資訊公司主管,每天規律健身一個半小時,主訴長期失眠。 「醫生,我晚上腦筋一直轉,老是想到公司的事情。有人建議我多做運動,所以我拼命健身。但狀況好像都差不多。」 「你都甚麼時候健身?」我問他。 「我家裡頭有健身器材,每天晚上九點半運動到十一點,結束後洗完澡就上床睡覺。」 運動已經成為他的標準作息,而且從他的語氣中聽起來,應該是紮紮實實地運動九十分鐘,沒有灌水嫌疑。但我回顧他的總睡眠時數,其實並沒有嚴重失眠的問題。 「 你是不是有點完美主義?工作上也很注意細節? 」看到他拼命三郎的態度,我想他個性是謹慎型的人。 「是啊!你怎麼知道?」陳先生的反應很驚訝。 這類型的人很喜歡替自己訂定各種執行標準,做事也有很多「眉眉角角」,然後拼了命的去達成自己訂下的目標。 這種個性本身是個優點:自我砥礪、時刻檢討;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遇到困難與挑戰,便會不斷告訴自己「努力是成功唯一的路」,一遍不成,就十遍、百遍,拼到成功為止。 但這其中隱藏著邏輯上的偏誤.... (未完)

失眠關鍵第14問:為什麼明明我睡很久依舊很疲勞?

讓全身肌肉徹底放鬆 睡眠品質若不佳,肌肉將無法達到深層放鬆 ,血液循環也受到影響。就算睡得很久,反而睡醒頭昏腦脹、體力無法恢復。 所以有些人會「認床」,因為身體已經適應家中床的軟硬度,承重部位如肩膀臀部能均勻分散重量,肌肉能徹底放鬆。 到外地旅行或突然改睡硬木板,隔天醒後渾身肌肉痠痛、甚至肩頸「落枕」。 疲勞感除了跟肌肉緊繃度息息相關外, 潛意識裡的壓力也會造成持續的疲勞感 ,影響甚至超過失眠現象本身! 例如家庭主婦可能早上睡醒,一張開眼睛就開始想: 「又要開始準備煮三餐飯了,每天都要煮!煮得累不說,小孩挑食,婆婆還要嫌!」 「先生又說工作很忙,一早就出門,公婆小孩都丟給我,好累!怎麼都沒人願意聽我說?」 「忙完小孩就半夜了,我根本就沒有自己的時間做自己的事啊!」 上班族心想: 「又要到公司上班了,我明明已經很努力了,老闆怎麼那麼會念!讓我根本沒受到肯定!」 「低薪又沒前途,未來看不到希望,我幹嘛每天花那麼多時間做這個爛工作!」 「業績一直拉不上來,無力感好重!」 這些無望感、無助感、無價值感等負面想法會進入潛意識,又稱做「負面認知」 。 這種負面認知不但會造成生理症狀,還會影響情緒,進而加重疲勞感,久了衍生成 慢性疲勞、腦筋渾沌、容易恍神、發呆、記性不好、說過就忘 。 要不是年輕還輕,不少人以為自己智力退化了呢!由於這種負面認知的影響,失眠跟焦慮症、憂鬱症經常一起併發,所以在病歷上面有好幾種診斷。 (未完)

電視專訪

失眠關鍵第13問:為何以前我不會失眠現在卻會?

「醫師,為什麼以前我都不會失眠,現在卻會呢?」 患者經常覺得年輕時倒頭就呼呼大睡,怎麼年紀也不大,例如三十多歲快四十歲,睡眠就開始起了變化。 原本以為老年人才會很不好睡,或是睡眠時數變得很短,但自己根本就還沒有老化的感覺,居然也開始有失眠的問題。 這是健康概念上的常見邏輯偏誤:以前體能如何如何,現在卻不能像以前那般如何如何。 舉最常見的例子來說,十幾歲、二十幾歲時如果一時興起,大量運動,隔天可能起床後肌肉痠痛,甚至很多人還覺得這種痠痛是「有運動到的感覺」。過沒幾天,痠痛消失,肌力也恢復。 然後三、四十歲,偶爾大量運動,或是沒做好暖身,結果隔天手沒力,疼痛也不易消失。去看復健科醫師,醫師說是「網球肘」或「媽媽手」,也就是肌腱炎的意思。 患者不明究理,想說「 怎麼我以前三兩天就好了,現在醫師說要三個月才會好? 」,不信邪,吃藥改善幾天之後又跑去運動或做家事,結果馬上復發,痛得更厲害。 這是因為受傷的位置不一樣,體能恢復的能力也變得不一樣。 肌肉痠痛只是因為乳酸堆積,肌腱炎卻是軟組織受傷,不易修復,所以兩者需要恢復的時間差很多。同樣是「手痠痛」,卻有很大不同。 睡眠也是一樣道理:十幾二十歲時腦部還在發展中,大腦也算年輕,較能適應熬夜或時差影響。隨著大腦逐漸累積壓力,長時間熬夜、滑手機甚至飲酒等,都會影響腦部的睡眠系統。 「出來跑的,總是要還」,年輕時累積對腦部的壓力,隨著年紀增長會漸漸顯現出來。所以保養要趁早,傷害要減少。 (未完)

失眠關鍵第12問:淺眠、多夢算不算失眠?

睡眠時數是失眠的參考項目之一,偏偏每個人的最適當睡眠時數因人而異,還受到身體最近的代謝狀況與年齡影響,基本上是屬於一種「 動態平衡 」。 這個平衡讓我們白天動腦思考、晚上睡夢中大腦整理白天過於雜亂的資訊,去蕪存菁之後重新整備好整體狀況,讓大腦細胞在夜晚徹底休息之後,隔天繼續能夠使用儲存在細胞內的能量,達到工作效率。 動態平衡,尤其指的是「有進有出,生生不息」。 就好比一池流動的活水,來源沒有間斷,出口未遭堵塞。池水好似一直保持同樣的容量,事實上池內的活水不斷汰舊換新。 「可是我睡覺都睡得很淺眠,周遭聲音都聽得很清楚,一有甚麼動靜很容易就醒過來。」有些患者這麼描述淺眠。 相對於這種主觀描述,科學家也發現腦波變化確有其事,人在睡眠當中熟睡淺睡確實是分成好幾個循環交替更迭。 科學家也發現,人一個晚上會做好幾次夢,只不過大多數在醒來之後很快就忘記了。失眠患者覺得經常做夢,雖然對夢境內容不一定記得很清楚,但幾乎都會覺得夢醒後的感覺「非常疲憊」。 難入睡、易中斷、早醒、淺眠多夢 ,這些是針對失眠現象的描述,但更重要的是這些狀況會不會影響到白天的作息,就算會影響到白天作息,是短暫偶發性的影響,還是長期持續的影響? 以剛才「動態平衡的活水」為例,流入的水量跟流出的水量不是衡量這個動態平衡的唯一標準,而是以整個池子綜合考量。從大自然的觀點來看,若有這樣的一個水池,夏天可能生機豐富,水源充足;冬天落木寂寥,涓流困頓。 但只要能一直持續循環,雖因應季節變化而有所不同,但也不因此而失去整體的動態平衡,那麼不是甚麼特別的問題。 (未完)

失眠關鍵第11問:注意力記憶力越來越差,跟失眠有沒有關係?

降低焦慮,可以抵抗失眠 長期失眠對注意力記憶力當然有影響。 失眠對腦部的破壞很大 ,甚至研究顯示,長期熬夜或失眠,對腦部的影響好比酒後駕車! 患者常見困擾是: 大白天的,明明意識清楚,沒嗑藥喝酒,咖啡也喝了好幾杯,可是注意力就是無法集中,容易恍神,說過就忘 。 「說睡眠障礙,其實也還好,大多都睡得著。」患者不一定都有失眠的問題,但共同的白天症狀包括 全身緊繃、容易肩頸僵硬、頭暈頭痛 。 通常是焦慮度太高影響到注意力。 低程度的焦慮,可以提高注意力。好比努力回想某個人的手機號碼,往往靈光一閃,用力想就居然想出來了! 過度焦慮卻可能窄化注意力 ,讓視野過度集中在某一點,別的都完全看不到。 想像一個人身處非洲草原:原本他只需要足夠的低程度焦慮來採集樹上的水果,但由於害怕凶猛的獅子從草叢裡跳出來,所以焦慮度過高,眼睛搜尋水果的效率降低,對隱藏在樹葉後的水果視而不見。 過高的焦慮度,大半放在防範獅子上面,一有風吹草動,全身緊繃的肌肉馬上彈跳起來,準備逃命! 患者經常有這樣的經驗: 在工作場合恍神,但電話鈴一響,整個人被嚇到 ! 這種過高的焦慮常跟環境壓力有關,例如工作壓力、經濟壓力、人際議題、感情因素等。這些看似無形的長期壓力,對患者來說就像草叢裡面想像的獅子,隨時會撲出來咬人! 工作不保、卡費付不出、長輩叨念、情人劈腿,這些都是讓患者焦慮度節節升高的原因。 失眠是一種生理現象,卻常伴隨焦慮憂鬱症狀。建議跟身心科醫師多聊聊, 避免「醫師我只要開安眠藥就好」這種不夠周延的治療模式 。經由醫師的深入了解病情,一一處置症狀,才能讓治療更周全。

失眠關鍵第10問:失眠會遺傳嗎?

父母失眠,小孩失眠的機率也高 失眠會遺傳,但不是父母失眠小孩子必定會失眠的那種遺傳,也不是說父母血型都是O型,小孩子血型必定是O型的那種遺傳。而是說跟其他人比起來,父母若失眠的話,小孩子有較高的機率會失眠。 主因是現代醫學科技對於遺傳的研究已經越來越深入,範圍越來越廣。若要說跟遺傳完全沒有關連,很難說得通。 1950年代華生與克里克發現DNA雙股螺旋結構之後,關於遺傳的研究開始突飛猛進。從一步步解開基因密碼到基因與疾病的關連,各國投入巨大的資源研究,希望能在疾病治療上獲得更有效的進展。 剛開始科學家只找到初步的證據,證明基因與疾病之間的關係。若某人具有A基因,可能有高機率罹患a疾病;若另外某人具有B基因,則發生b疾病的機率增加。 然而最近研究發現, 環境會影響基因活躍的程度 。 例如兩個人都具有C基因,但只有其中一個接觸到環境c刺激,因此C基因在這個人身上就會產生作用,就像開關被打開一樣,甚至罹患疾病。另外一個人,雖然也有C基因,但由於沒有受到環境c刺激的影響,所以C基因乖乖地存在於體內,沒有發作。 好比 具有同樣基因的雙胞胎,一個經常吃燒烤、另一個飲食清淡少吃肉。當他們具有相同的大腸癌基因時,常吃燒烤的那個罹患大腸癌的機率會增加。 生活習慣VS基因因素 回到失眠, 廣義的遺傳包括家庭生活習慣,家庭文化等環境因素。若一個家庭生活規律,作息正常,父母不菸不酒,小孩子失眠的機率當然較低。 反之,若一個家庭父母工作經常要輪夜班,大人回到家累壞了躺在沙發上就睡著,燈也沒關,睡眠習慣不佳。小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也難培養良好的睡眠習慣,失眠的機率也就增加許多。 (未完)

失眠關鍵第9問:安眠藥是不是管制藥品?

失眠藥物,列數為第四級管制藥品 「鄰居跟我說,我吃的管制藥品是毒品,真的嗎?」李阿姨個性緊張,容易為小事煩惱,這天又拿著領好的藥袋來門診問我。 「 管制藥品跟毒品是兩回事。 」我說。 精神科許多藥物,包括抗焦慮劑、鎮靜劑、鎮定劑、助眠劑、睡眠引導劑、安眠藥等各種名稱的藥物,列為管制藥物。 絕大部分屬於 第四級管制藥物,是管制藥物裡最輕等級 。只有極少數藥物是第三級管制藥物。 衛生部門為了管理方便,仍有部分所謂「毒品」,曾經取其療效而當做藥物使用,但因為副作用或成癮性太大而不做醫療用途,也列入管制藥品項目中。 另有些曾被少數人當做毒品濫用,後來在權衡之下仍能夠當做藥品做醫療用途的,也在其中,例如強力止痛藥嗎啡等。 所以 管制藥品不等於毒品 ,服用管制藥品的人毋需誤以為自己是在使用「合法毒品」。政府列出這些藥物成分加以管制,主要目的在於減少誤用、濫用等危害。 這些藥物的特色在於「 藥效作用在大腦 」,輕效的讓人消除緊張,強效的讓人喪失意識,甚至讓人開腸剖肚都沒感覺! 沒錯,手術用的麻醉藥就是作用在神經系統,也屬於管制藥物。這些藥物不管是劑量或使用方法需在專門場所由專業人員操作,當然需要管制! (未完)

失眠關鍵第8問:肌肉放鬆法怎麼做?

韓瑞克森肌肉放鬆法(Hendrickson) 想讓全身肌肉放鬆,我常跟患者推薦「韓瑞克森肌肉放鬆法」。這是一種國外引進的肌肉放送訓練,透過指導語的暗示與練習,將身體分區塊逐漸一一放鬆,最後達到全身深層放鬆的目的。 最後讓這種放鬆的感覺跟舒適的情境結合,透過催眠暗示,達到更積極的放鬆效果。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使用網路,點入知名影片網站 youtube,鍵入「韓瑞克森肌肉放鬆訓練」,就能找到相關影片。這是我為了推廣肌肉放鬆的助眠衛教而特別錄製的影片。 身體,是另一個自己 這是肌肉放鬆練習的第一階段。在第二階段,造成失眠壓力的日常負面感受會本能地想要破壞這種好不容易達成的平靜。因此在肌肉放鬆練習當中,腦海裡會浮現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吸引自己的注意力,擔心小孩功課不好、煩惱感情問題、操心公司營運不順等。 寧靜的狀態受到干擾,局部肌肉就會開始逐漸緊繃,妨礙血液循環。 這時應該繼續順著指導語的帶領,將注意力拉回身體各個部分,繼續進行肌肉放鬆訓練。剛才腦海中浮現出來的種種負面情境,又將逐漸消褪淡去,透過化解而昇華無蹤。 這就是「與自己身體對話」的功夫。 而這種對話不是透過語言交談,而是透過抽象的模糊感受進行彼此交流。練習到這個階段的讀者,要盡可能地避免企圖「控制自己身體的感覺」,仔細聆聽身體傳遞給自己的訊息,並與它和諧地存在。 好比兩個人跳舞,是隨著舞步進退來彼此引導,隨著音樂旋律來完成舞蹈。感受彼此,讓默契增加,而不是強行控制對方,強拉對方配合自己。 這種描述,彷彿身體就是另外一個自己,姑且可以當作「 潛意識的自己 」。這個「潛意識自己」雖然不會說國語說英語,但卻能使用許多語言以外的方法做更豐富的表達。 這個「潛意識自己」在科學上有人稱做「情緒大腦」,也可稱做「直覺大腦」。它遇到危險恐怖的就會想要征服對抗、要不就是逃之夭夭。看到嬰兒無邪的笑臉就會心情好,聽到美妙的旋律就會飄飄然想隨之起舞。 這個「潛意識自己」一直都在心靈深處,透過肌肉放鬆,更能體現它的存在,進而從全新的角度認識另外一個自己。 (未完) 韓瑞克森肌肉放鬆訓練:

靠情境分析減肥

A君是一個體重破百的20歲女生,拿著一張她不知道哪裡來的 減肥食譜 ,密密麻麻地看了讓人暈頭轉向。可是我注意到A君最近這兩個月來似乎瘦了一點,但我說不大上來。 A君問:「我該不該繼續照這個食譜呢?最近都瘦不下來。」 我說::「怎麼了?」 A君說:「我吃這份食譜吃了三個月,剛開始瘦了一點,然後就瘦不下來了,這份食物好難吃,我都吃膩了。唉,我就是要克服自己貪吃,但是我 一定會貪吃 的啊。」 我說:「你提的一個是『食譜有效但效果減低』,一個是你說妳『一定會貪吃』。你覺得哪個影響大?」 A君說:「我 一定會貪吃 影響應該比較大。」 我說:「一定會貪吃是甚麼意思?」 A君說:「我常常在下課後回家的時候 很累 , 經過雞排店 就會很想要吃雞排。常常忍不住就去買來吃了。」 我說:「你甚麼情況下不會買雞排?」 A君說:「天氣太熱,身上錢不夠,一群同學一起走卻沒有人停下來買東西吃的時候。」 我說:「所以你沒有『一定會貪吃』。是『某些情境有時會貪吃』,而在這種情境下要減少的是貪吃的『機率』。要減少機率就要對情境的『要素』進行分析。」 「最後你會發現: 天氣冷一個人口袋裡有足夠的錢,在下課後肚子餓的時候經過雞排店會容易多吃,那麼就要盡量避免這些狀況。 天氣冷時穿多一些,口袋不要放零用錢,下課不要一個人走。當然,能繞過雞排店就更好了。」 A君說:「好,我試看看。但這份食譜我要不要繼續照著吃呢?」 我說:「是啊,怎麼吃是大關鍵,但是重點存在於細節當中。不要貪吃(減肥知識),先想想今天討論的。加油,待會回家不要多吃了。」 於是兩個禮拜後A君又成功減了幾公斤。

減肥的矛盾心情

很多人都曾經有矛盾的心情,比如說: 想說卻說不出口,或是明明說這樣、卻做出那樣的事情。 特別的是,這種矛盾的感覺既然多到數不清,為什麼不能一一消除呢? 簡單的說,就是 「人原本就分成理性跟感性兩個部分」 。 理性代表的是效率、控制,感性代表著正義、道德、自我、情感等。 在這兩種模式當中切換,看似簡單,實則需要相當大的智慧。 舉「腦內減肥法」為例: 明明知道要減肥,知道怎樣才是「夠科學」「夠有效」的減肥法,但為何「感性」那邊的想法不斷跑出來呢?(想吃就吃的感性思考)難道理性就可以克制感性嗎? 於是乎,為了加強理性的那一面,常常需要物質(現實面)上的強化。例如:個人的健身教練、比如說昂貴的減肥課程。 要挑選哪一種? 有人對於「失約」相當敏感,所以不願意放教練鴿子,這種人適合找教練。有人對「錢」斤斤計較,每一分錢都要發揮效用,於是適合去購買「夠昂貴」的減肥課程。 這是 針對感性的「弱點」,將缺點轉成優勢來進行 的。 注意!以上例子,如果用理性的邏輯分析,就知道根本多此一舉: 如果怕對別人失約, 那怎麼對「那個承諾要減肥」的自己失約呢? 如果在意金錢,那麼自己 在家減肥應該最省錢也最能夠增加動機啊! 所以, 理性分析人人都可以說出一套看法,但如何能夠針對當事人「當下的狀態」做出「當時」最正確的分析並提供建議,才是最符合需要的。 這就是為何千篇一律的減肥書籍只能幫助一小部分人,這是為何需要 「量身訂做」 的重要性。 即使是最理性,最有效的建議,也有他們的 「時效性」 。就算找到自我勵志的標語,也時常需要因應當下的自身變化,才能符合需要。 所以,當你只靠自己卻一再減肥失敗,就要 尋求與時俱進的彈性方式 ,才能夠持續朝目標邁進。

新書分享會剪影

每一口都是一次選擇

減重總是會遇到各式各樣的瓶頸:親友聚餐、婚慶過節、甚至看著心愛的人替自己準備滿桌食物,實在很難推說「對不起,我不能吃。」一旦破戒之後, 罪惡感又慢慢爬上身 。 看著直線上升的體重,內心總是信心頓失,覺得一切是那麼不由自己。 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不能選擇自己的出身,不能選擇自己的父母,不能選擇自己的血緣,不能選擇的事情太多太多。 有人深陷在憂鬱焦躁的情緒泥沼之中,覺得一切身不由己,深信自己不能選擇離開婚姻,不能選擇離開挑剔的婆婆,不能選擇離開惡劣的工作環境,不能選擇將孩子留在家教班無人接送。 但你可以選擇你吃下肚的食物。 美味食物不是罪惡,肥胖也不是。 但對於自己的體重控制,可以不必顯得那麼無能為力。 那麼,既然我們擁有這樣的選擇權力,那麼這選擇權力是亮如火炬,還是飄搖如即將熄滅的螢光? 在文章「心想事成的腦內減肥法」中提到:這個決心大到可以原地轉一圈,還是只有偷偷眨一下右眼? 如果只有小小的決心,也要把握那小小的選擇的瞬間。 利用那稍縱即逝的機會推自己一把,遠離食物誘惑。 關於運動減重也是同樣的道理。 就算在家裡頭擺了一台跑步機,若不能持之以恆也是白搭。 相反地,利用難得的心血來潮,告訴自己「我選擇現在去跑個一分鐘也好」,結果往往出乎意料地能夠運動個三五分鐘或更多。 不要高估自己的決心跟意志力,同樣也不要輕忽小小的奮鬥熱血。 審慎把握每一個選擇的機會,那麼就算最後選擇吃下那口肥潤鮮美的油膩,也能坦然面對自己的脆弱,享受美食滋味之餘,小心計畫下一次的選擇。

失眠關鍵第7問:安眠藥有沒有甚麼危險性?

「醫生, 吃睡覺藥有沒有甚麼副作用? 有沒有特別要注意的?」這是大多數患者好不容易接受失眠治療之後,經常問的一個問題。 「安眠藥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嗜睡』!」我幾乎都這麼回答患者。 第一次聽到的人,以為我在開玩笑,既然是治療失眠,不是越嗜睡越好嗎?怎麼會造成問題呢?然而仔細思考之後,就會發現這有其道理。 首次吃安眠藥,不可不知副作用 首次接受藥物治療者, 對於藥性不熟悉,身體也需要時間適應 藥物作用。在這種情況下,要避免藥物作用過強,避免開車、操作機械、上下樓梯都要注意。這雖然是理所當然的提醒,卻是許多人容易忽略的部分。 再來,由於長期失眠患者長期體力耗竭,好不容易能開始好好睡一覺, 身體常會反彈性地釋放大量疲勞感 ,好讓身體能夠充分休息、徹底充電,這段時間睡眠時數會偏長。而當身體逐漸「充電完成」時,即使在一樣的藥物劑量下,睡眠時間會開始縮短,因為「體力逐漸恢復,自然也不需要那麼長時間的睡眠」。 患者這時容易產生疑惑,想說「是不是藥物開始失效了呢?」 這階段首重 調整睡眠周期跟睡眠習慣 ,藥量不但不需增加,反而可能需要減量。有人反其道而行,任意自行調整甚至增加藥物,不但搞亂原本治療到一半的睡眠周期,更可能造成過度昏沉,增加跌倒風險。 居家環境的配置同樣重要 ,「嗜睡昏沉」可能增加跌倒風險。 有人習慣半夜起床上廁所,臥室到廁所的這一小段路應該 設置合宜明亮的夜燈,同時移除可能絆腳的物品 ,如延長線、櫥箱等。 老年人若本身體力較虛弱者,最好能 增設安全扶手及加強地板防滑 。 很多長期失眠患者合併不良睡眠習慣,若照以前習慣,半夜迷迷糊糊起床上廁所沒事,因應治療需求服藥卻沒改掉不良睡眠習慣,半夜爬起時頭暈目眩,尿急時又急急忙忙衝向廁所,這時更應 慎防跌傷 意外。 有某些患者因為其特殊體質,服用特定某種類助眠藥物時會產生「夢遊」現象。 夢遊情節有很多種,有人是起床翻冰箱找東西吃,有人費工夫煮泡麵,甚至有人打電話找朋友聊天的。無論是哪一種,共同特點就是「隔天起床後完全沒印象做過這些事」。若有這種狀況發生,跟醫師討論,調整藥物即可。 直接與醫師討論加藥或減藥 由於藥物的嗜睡性,所以應該 避免吃藥又喝酒。 很多長期失眠患者已經養成「睡前來一杯」的習慣。這種方法短期似乎有效,但長期來說不但無法助眠,還引起許多相關其他更嚴

失眠關鍵第6問:安眠藥會不會上癮?

「不曾失眠的人是無法了解失眠者的痛苦」 ,經常有患者這麼對我感嘆。試想,若有一個人長期神經緊繃,白天上班工作壓力很大,下班後還要面對生活其他瑣事。好不容易晚上能夠躺下休息,腦袋裡頭卻依舊團團轉,身體像過熱的引擎般停不下來,更不用說能順利進入夢鄉! 半夜好不容易迷迷糊糊睡著,誰知淺眠多夢,一下子就醒。 看看時鐘,才早上四五點。 要再繼續睡,根本睡不著。要就這麼起床,只怕耗到上班時間反而更加疲憊。 長期耗損體力的結果,整個人變得病懨懨。 心理上癮 VS 生理上癮 讓我們想像一下完美睡眠的狀態: 哪怕白天有再多瑣事煩心,管他房貸剩多少,管他公司企畫只寫到一半,反正一切事情明天再說。頭靠到枕頭馬上呼呼大睡,不醒人事。一覺到天亮,精神飽滿體力充足,彷彿暴風雨過後的黎明,一切都有重新開始,努力振作的機會!這種睡眠多麼讓人嚮往啊! 對於長期失眠者來說,「能好好睡一覺」具有無比的吸引力。理所當然,任何能夠讓自己「好好睡一覺」的方法,都值得一試再試。與其說是助眠藥物會讓人上癮,不如說「好好睡一覺」的魔力實在太大。 能夠讓自己好好睡一覺的方法很多 ,有人嘗試運動:爬山、游泳甚至馬拉松。不但能幫助睡眠,也能促進心血管健康。比較沒體力的,可能選擇刮痧、按摩、SPA或三溫暖等,雖然比較被動,但也比較不費力。 但許多上班族認為加班都來不及了,哪來每天一兩個小時做運動?何況台灣氣候濕熱,稍微一動就滿身汗,髒兮兮。戶外運動完還要換裝沐浴,實在麻煩。找人按摩雖然舒服,但事先要預約,花費也不低,實在也沒天天找人按摩的道理。 於是藥物科學家發明了安眠藥,讓失眠的人不用揮汗如雨運動,也不用耗費時間精神找人按摩。一顆小藥丸,換來一夜好眠。失眠的人也不禁被這樣的效力給吸引住: 「這麼方便的東西,哪裡找?」 (未完)

院長介紹

簡介 劉貞柏醫師 曾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科專科院區,精神科總住院數586張病床)接受完整訓練,包括門診精神分析式心理治療及住院藥物暨認知行為治療訓練。 現任 柏樂診所院長 學經歷 台北榮總新竹分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 兒童青少年 精神科總醫師 竹東榮民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台灣 精神分析 學會準會員 台北馬偕 醫院偏遠山地巡迴醫療支援醫師 新竹地方法院 監護輔助宣告鑑定合作醫師 元培科技大學 醫管系兼任講師 新竹縣 客語社區 精神衛教醫師  FB粉絲頁 阿柏醫師的喃喃自語 柏樂診所 雅歌診所 專長 急慢性失眠(acute or chronic sleep disturbance)、心因性頭痛暈眩(psychogenic headache or dizziness)、腦鳴耳鳴(tinnitus)、記憶力退化(memory loss)、慢性疲勞(chronic fatigue)、自律神經失調(neurasthenia)等症狀之整合評估及藥物治療。 專書著作、插圖繪製 【失眠關鍵50問 】文經社出版,2014。 【請問醫生,我的孩子有問題嗎?:精神科醫生教你聽懂孩子的內心話 】聯經出版,2015。 【睡覺也需要練習:治療失眠從活化心靈開始,24週讓你一夜好眠 】四塊玉文創,2019。 報章媒體衛教文章投書 聯合報健康版 2011(民100)-05-09:憂鬱症≠心病 大腦也生病了 聯合報健康版 2011(民100)-05-19:輕忽壓力調適 資優生噁心腹瀉頻繁 聯合報健康版 2011(民100)-07-15:消疲憊減壓力 放鬆法助改善 聯合報健康版 2011(民100)-10-21:擔心有小偷 失智讓她疑東疑西 聯合報健康版 2012(民101)-01-28:多元活動 找到大腦快樂亮點 聯合報健康版 2012(民101)-02-10:酒癮戒不掉 真傷腦筋啊 聯合報健康版 2012(民101)-02-24:精神病治療 修復失調腦功能 聯合報健康版 2013(民102)-01-28:過年忙進忙出 心悸焦慮跟著來 聯合報健康版 2013(民102)-05-07:愛的小紙條 「貼近」青春期孩子 聯合報健康版 2013(民102)-11-02:上網不是病 給低頭族

失眠關鍵第5問:安眠藥有哪幾種?我吃的到底是不是安眠藥?

「醫生,這個藥是不是安眠藥?」王老闆手裡拿著一個透明夾鏈袋,裡頭裝了好幾顆沒有包裝的黃色藥丸。 「這是誰拿給你的?」我問他。 「我們家隔壁的醫生開的啊!應該沒問題吧!」王老闆理直氣壯地說著。 「醫生跟你說這個藥是不是安眠藥?」我反問。 「但是他講的我聽不懂啦!問你比較清楚。」王老闆說的也挺有道理。 「這樣只有包裝沒有藥丸,沒有包裝,我看不出來。猜猜是可以,但為了保險起見,你還是拿完整包裝、完整藥單來,我會幫你詳細看。」 帶著藥單,供醫師評估 單憑藥物外觀就猜測藥物種類,就好比只看一個人身上穿的衣服猜測這個人的姓名,很容易猜錯。藥單跟藥物完整包裝就像一個人的身分證,對著身分證,個人資料一目了然。 藥物商品名各家藥廠不同,好比同樣都是熱水壺,每個廠商做出來的熱水壺都不一樣。但哪種規格型號的的熱水壺,效用如何特色如何,要看字體極小的英文藥物學名為準。 「醫生,我擔心10毫克的安眠藥太強,所以要診所醫師換這個2毫克的,應該比較輕吧?」這天,王老闆學乖了,連同上次開立的黃色藥物,這次拿來的白色藥丸就也有完整藥物包裝跟藥單。 我替他看了看,告訴他說:「藥物的種類成分效果差異很大,不能單靠劑量毫克數來當作藥性強弱,五斤西瓜跟半斤荔枝,不同重量也不同種類,不能放在秤上一起比較。同樣一公斤的鐵跟一公斤的棉花,重量相同,性質不同,一個做鐵槌,一個做枕頭。」 我拿起王老闆帶來的兩種藥丸指給他看,接著說:「像這個,2毫克的白色藥丸,實際上是強效安眠藥。相比之下,這10毫克的黃色藥丸比較弱。」 市面上可以幫助睡眠的藥物幾十種,如何挑選適合的藥物,要仔細向醫師諮詢。 最適合的藥物,就是「自然而然睡著的藥物」。 許多患者對治療失眠有錯誤期待,覺得吃了藥物之後要頭昏昏,想睡到不行才勉強關掉電視電腦爬上床睡。 「自然而然睡著」指的是作息規律,定時就寢。吃了藥之後就開始準備刷牙洗臉,時間到就靜靜躺在床上,不要特別動腦或思考甚麼東西,等到睡意襲來,自然而然地就一覺好眠。 若覺得每晚都要吃藥吃到頭昏昏,甚至在沙發上就燈也沒關睡到半夜,這反而可能代表藥物過重以及睡眠習慣不佳。 能夠幫助睡眠的,不一定都是「安眠藥」 有的時候,醫師還會利用藥物的副作用來幫助睡眠,例如某些感冒流鼻水的藥物,平常感冒時吃了會讓人白天想要打瞌睡。換到睡前吃,反而

失眠關鍵第4問:失眠吃健康食品有沒有用?

「醫生,你幫我看看這些可不可以吃?」陳媽媽將各種瓶瓶罐罐從購物袋裡頭仔細拿出,整齊地排列在診間的桌子上,我隨意數了一下,大概有七、八罐那麼多。 「這是我兒子上次從美國帶回來的。」陳媽媽拿起一個深色的罐子,上面滿滿英文標示,標籤上還有一個金髮碧眼的模特兒展現燦爛的笑容。 「另外這個,是上次藥房買的,不便宜呢!」這罐看起來沒甚麼標示,甚至衛生署許可證字號都沒有,讓人擔心。 「你吃這麼多要做甚麼?」陳媽媽如數家珍地報告哪些健康食品要照三餐吃,哪些一次要吃兩顆,計算下來,每天要吃的總量居然超過十顆!於是我忍不住問她,到底吃那麼多要做甚麼? 「我睡不著啊!」陳媽媽憂愁地看了我一眼,好似我過度大驚小怪了。 「我開給你的藥,效果應該比較好吧?」我問她。 「我不敢亂吃藥,大家都說吃多了傷身又會傷腎。」陳媽媽斬釘截鐵地說著。 「那你吃那麼多『保健康、顧身體』的健康食品,就不怕吃壞身體?」我反問。「應該不會吧?」陳媽媽遲疑地說著,說著說著,她慢慢地又將桌上瓶瓶罐罐默默地收回購物袋裡頭。 保健食品是「食品項目」 以國內來說,只有少數項目具有衛生署認可具有保健功效。少數通過衛生署核可的,包裝上會標示健康食品標章。 若沒有這種標章,則大部份歸類為食品。若連食品的許可字號都沒有的,就需特別小心這種來路不明的物品。 目前衛生署公告的十三個保健項目裡頭,並沒有包括治療失眠的健康食品,因此坊間所謂治療失眠的保健食品,其實就歸類在「食品」裡頭,不具有經過認證的保健功效。有經過公告的十三個項目包括: 調整血脂、免疫調節、胃腸功能改善、骨質保健、牙齒保健、調整血糖、護肝、抗疲勞、延緩衰老、調整血壓、促鐵吸收、調整過敏體質、不易形成體脂肪。 每一種經過認證的各廠牌保健食品都可以上政府衛生署網站查詢。 若一種食品對失眠那麼有效,怎麼不做成一顆藥丸就好呢?今天之所以無法將這個食品當作藥物,主要在於療效不明確,也就是有的人吃了有效,有的人吃了沒效。 由於吃了沒效的人比較多,所以無法當作一個「具有一定程度效果」的藥物,自然也無法通過效果的認證。 這世界上存在一種名為「benzodiazepine」的成分,經過科學認證,具有明確的助眠效果,而且都是經過醫師評估後開立。 經過這樣的說明之後,你會不會比較放心吃了呢?(只不

交通位置及電話

柏樂診所  交通位置及電話: 地址:中壢區中山東路二段37號 中原大學商圈 普仁郵局 對面 普仁派出所 附近 鄰近停車場: 新天地游泳池停車場 電話: 03-4560208

門診時間及醫師介紹

院長劉醫師 主持失眠諮詢及自律神經失調特別門診。 長庚謝醫師 專長:記憶衰退,心理治療,德國波爾斯完形治療。 部桃黃醫師 專長:記憶力衰退,老年身心醫學,早期失智症,憂鬱症,躁鬱症,焦慮症,急慢性失智。 長庚郭醫師   專長:情緒障礙、睡眠障礙、記憶力衰退,憂鬱症,躁鬱症,焦慮症。 為維護看診品質,初診請於門診結束前30分鐘報到。複診請於門診結束前20分鐘報到。 韓瑞克森肌肉放鬆訓練:

失眠關鍵第3問:失眠一定要吃藥嗎?

許多人都有失眠的問題,但對於安眠藥大多抱持懷疑的態度。若到了醫院,跟醫生抱怨自己睡不好,往往醫師開立安眠藥,一吃就見效。但隨之而來的疑惑是:失眠一定要吃藥嗎? 許多已經開始服藥的患者,開始陷入這個無限循環的掙扎當中: 「今天晚上,到底要不要吃安眠藥呢?」 原本決定不吃的,想著想著就過了半夜,凌晨一兩點還是絲毫沒有睡意。最後勉強爬起來,舉白旗投降般地從藥盒裡再拿出一顆藥來吃。幸運些的,睡著了;運氣不好的,吃了藥居然也睡不著。到了四、五點鐘天快亮了,心想再不睡第二天上班就沒精神,於是爬起來再多吃幾顆安眠藥。 昏昏沉沉睡去,昏昏沉沉醒來趕去上班,第二天晚上要睡覺的時候,再次重覆第一天晚上的疑惑:「今天晚上,到底要不要吃安眠藥呢?」 吃不吃藥,有關係! 通常在門診我用二分法回答失眠患者的這個問題。 有一種患者睡不著,但不敢吃藥,幾乎排斥所有藥物。好不容易勸服藥物,對藥物反應也非常敏感,即使是低劑量藥物,也會感覺有許多細微副作用。對於藥物劑量也錙銖必較,經常把小小藥丸分成二分之一顆,三分之一顆,能少吃就盡量少吃。這種患者,我歸類為 「不想吃藥的患者」 。 這個族群自制力高,自我約束力強,也比較不容易養成藥物濫用的壞習慣。當這個族群問我說:「醫生我長期失眠,現在是治療的初期,需不需要吃藥?」我會清楚明確地告訴他們:「你需要吃藥。」大部分的患者屬於這一種。 第二種患者,對藥物接受度大,甚至經常覺得藥效不夠,自行追加劑量。每次返診,都是跟醫師抱怨睡眠時數不夠,要求醫師不斷增加藥物劑量。這個族群容易依賴藥物,甚至藥物成癮,我歸類為 「容易越吃越多藥的患者」 。 當這個族群提出同樣的問題時,我會告訴他們:「失眠的長期治療,藥物只是輔助,最重要是培養良好的睡眠習慣」。 所以說,當你心中懷疑「失眠是不是一定要吃藥」之時,首先要想想,你是哪種人?當然,藥物在此是泛指所有藥物,而不單指安眠藥。更何況,依照藥性不同,各廠牌不同成份的安眠藥就有幾十種。

失眠關鍵第2問:失眠是不是一種病?

每個人失眠的狀況不盡相同:有的人是躺下去很難入睡,有人是淺眠多夢,有的是鬧鐘還沒響就在凌晨自動醒來。每個人睡眠的周期也不同,有人每天要睡滿八小時,有人六小時就夠,因人而異。 失眠最大的影響是體力無法恢復 總的來說,每個人的睡眠「只有當你覺得有問題時才是問題」! 假若現在有個國三學生準備考前衝刺,熬夜念書。他可能完全不覺得自己有失眠的問題,反而還抱怨為什麼自己唸書唸一唸就會想睡覺,一打瞌睡就停不下來,白白浪費許多做練習題的機會。 假若一個國二學生正在放暑假,明天就要出發去期待已久的出國旅行,晚上興奮地睡不著,他應該不會抱怨自己有失眠的困擾,反而滿腦子計畫如何充分利用時間大玩特玩。 那麼,哪些人會覺得自己的睡眠有問題呢? 我有許多患者飽受失眠所苦,擔心因為失眠造成隔天上班沒精神、沒體力。沒錯,人上了一定年紀,體力不如小夥子,今晚熬夜打牌、唱歌、喝酒,可能隔天整天上班都沒精神,拖著疲憊的身體在公司撐著,腦袋鈍鈍,工作效率低落。 所以失眠本身沒有問題,產生問題的是「失眠會不會 影響我的生活」。失眠對生活最大的影響就是體力沒辦法恢 復。 這裡所指的體力,同樣也是指「腦力」。口語的說法,就是「睡醒起來有沒有神清氣爽,精神飽滿的感覺」。 有很多人睡眠時數看似足夠,但一早睜開眼睛,反而馬上就感到全身疲憊,連下床都要拖著身體。 這不單腦力沒有透過睡眠 獲得充分休息,連睡眠時肌肉都持續緊繃,無法透過深層放 鬆讓肌肉裡的血氣循環順暢,最後容易造成肩頸及腰背痠 痛。 評估身體健康機能狀態 如果晨醒時整體的體力、腦力,精神狀態無法應付一天的活動需求,那麼就有可能是睡眠有問題。然而失眠的背後原因,主要是跟大腦活動息息相關。若合併其他諸多生理不適症狀,包括頭暈、心悸、胸悶、乃至消化不良、情緒煩躁或容易低落等,就更要提高警覺,趕快找醫生協助了解自己目前的健康狀態。 第一步可以從家醫科、內科進行評估,先徹底了解身體各部份的健康機能狀態,排除潛在的重大疾病危害。下一步可到精神科、身心科、失眠科或睡眠中心進行下一步的失眠及腦功能狀態評估,嚴重失眠者甚至還能安排住院睡眠檢測,評估睡眠當中的腦功能變化。 所以,若要談論「失眠是不是一種病」,不如先想想「現在的睡眠品質有沒有影響到日常生活作息」。若已經產生影響,切勿拖延,趕快找醫生吧!

失眠關鍵第1問:我為何會失眠?

大腦過勞,易導致失眠 失眠的人深深認為,「只有失眠的人才會了解失眠的痛苦」。半夜睡不著,躺在床上翻來翻去乾瞪眼,想睡卻睡不著,白天想動提不起勁。 睡眠跟大腦息息相關 。所以若要討論失眠的原因,要從睡眠的生理現象說起。 白天要工作,要思考,大腦活動力旺盛,消耗許多養分,產生許多廢物,為了加速供應養分排除廢物,腦部血液循環大幅增加。但大腦不能無止境地這樣工作下去,就好比一個汽車引擎不能長時間維持在高速運轉。 所以每隔一段時間,須要讓大腦稍微休息冷卻一下,以維持白天的工作效率。無論是熬夜或失眠,都是剝奪大腦的休息時間,自然容易產生「大腦過勞」。短時間也許看不出明顯危害,但時間一久, 「大腦過勞」就開始產生功能下降,效率不彰。 剛開始身體會發出警訊,產生諸多生理症狀來警告自己。 其中一個重要的訊號就是「睡眠型態改變」 ,睡太少是一種,睡眠時數太多也是一種。 過去科學家以為睡眠時大腦也跟著停機休息。後來發現,睡眠時腦部雖然活動減少,但有另外一部分腦部卻比平常更賣力工作。 以電腦比喻,就像每隔一段時間電腦要利用使用者休息時,電腦自動運算重組資料;若以城市來比喻,白天活絡的是股市、公家機關、學校等,半夜是另一組人員賣力工作,像是垃圾清運,道路維修工程等。 整個大腦在不同階段負責不同的功能。試著想像一下,若是晚上維修道路改成白天進行,封鎖道路交通管制,那豈非交通大亂,塞車綿綿無絕期?所以讓大腦在適當的時機做它適合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簡單地說,就是要「生活規律、作息正常」。 在對的時間,讓大腦做對的工作 大腦既然那麼重要,我們就要細心照顧它、引導它、甚至訓練它。 照顧大腦包括注意空氣流通,讓新鮮空氣滋潤大腦、飲食均衡,讓適當營養補充腦力。預防大腦受到劇烈搖晃甚至撞擊,因為外力造成的腦傷影響層面很廣。促進大腦血液循環,所以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需要積極控制,保持運動習慣,促進心肺運動。 引導大腦在適當時機發揮最佳效率,例如將工作區分為若干時段若干種類,挑選適合的時間做相關的工作。 將腦力最佳狀態用在開會討論等需要集思廣益的時機,文書整理等單調少變化的工作放在下午或休息時段前腦力較差的時機。 訓練大腦就是透過情境暗示,激發大腦潛力。 要用功苦讀K資料的話,就端坐在書桌前專心,要準備就寢休息時,就聽輕柔音樂洗澡擦臉,

失眠關鍵50問 自序

做好你每天花最多時間的事—一夜好眠! 人生當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花在睡眠上。睡得好,就 精神充足、神采奕奕;睡不好,就日覺睏頓、精神恍惚。睡 眠品質跟大腦活力息息相關,互為因果。睡得好,大腦就健 康;大腦不好,失眠跟著來。因此, 失眠問題絕對不是吃安 眠藥了事 。 問題在於: 未曾睡眠障礙的人很少想過自己是怎麼睡著 的 。若是隨機抽問毫無睡眠障礙的路人,他們多半會回答: 「每天晚上我躺在床上閉起眼睛就睡著啦!我怎麼知道我用 甚麼方法睡著的?」一旦發生失眠問題,要用哪些方式能夠 順利睡著根本毫無頭緒。 失眠患者大多數有顯而易見的睡眠習慣問題 ,求助醫師 時卻很少談論到這一塊,更不用說來精神科就醫,多半是認 為「失眠只是小事」,拿藥吃吃就好。「何不如乾脆寫一本 專門討論失眠的書呢?」我平常就在門診向患者衛教睡眠問 題,若將這些內容集合起來,就能讓有興趣的讀者有更多資 料可以參考,不然門診來匆匆、去匆匆,患者經過長期治療 卻原地踏步。 「醫學已經很難懂了,更何況是腦科醫生講睡眠? 我 會不會看不懂這本書的內容 ?」國外尖端醫學研究最近特別 著重睡眠醫學,從基因到腦部影像,複雜難懂的研究就是希 望能夠打開人類大腦睡眠之謎。但這本書特意避開這些醫學 細節,轉而用啟發思考的方式來跟讀者互動,探索睡眠相關 的各種問題。 失眠是民眾相當普遍的臨床症狀 ,就好比發燒之於感 冒。然而,同樣是失眠症狀,有人單純睡不著,有人卻合併 其他問題:也許是情緒症狀如焦慮、憂鬱,或著腦功能變化 造成自律神經失調,甚至睡眠型態改變也可能是失智症早期 症狀之一。好比同樣是發燒,有的小感冒,但也有可能是肺 炎感染,甚至是嚴重敗血症的前驅症狀。所以發燒不能只吃 退燒藥,除了找原因之外,更要對症下藥。失眠也是如此, 絕非吃安眠藥就算完整治療。 精神科就是腦科 ,著重腦功能變化對日常生活產生的 影響。失眠已經夠嚴重了,結果身體各處開始也出毛病:胸 悶心悸、頭暈手抖、消化代謝失調,去醫院檢查又說一切正 常。人變得沒耐心、毛躁易怒、說過就忘,腦功能既然已經 連帶產生那麼嚴重的變化,更應該趕快到精神科掛號,由專 業醫師來協助安排療程。 「若沒時間跑醫院,又對於看醫生有顧忌的話,就先 看看部落格文章吧!」這是本文最主要的助人目的。

經營理念

從bio-psycho-social(生理-心理-社會) 角度,以關懷為本,以醫學為用,替中壢居民提供優質身心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