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2的文章

【好想隨時知道你在哪裡-社群定位App會帶來什麼問題嗎?】

  前陣子手機 App 「 Zenly 」宣布將停止服務。 Zenly 是一款能夠隨時追蹤朋友位置的定位 App ,除了提供位置資訊,更可以透過停留時間,分析使用者待的地點是在家裡、學校或是公司。 Zenly 有著彩虹冰棒 logo ,因而被使用者稱為「冰棒」,成為好友之後也可以透過聊天功能傳訊息給對方。 哇!這樣好像根本沒有隱私了?這款 App 到底有什麼吸引力? 根據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 2022 年發布的調查發現,約每三名青少年學生就有一人下載使用冰棒 (33.4%) 。 或許對於隱私的界定會隨著時間而流動,願意用多少隱私去交換方便性,也是因人而異。冰棒的使用者大多為青少年,習慣用社群媒體的他們,在網路上打卡、分享生活是稀鬆平常的一件事。所以對他們來說,被人知道自己在哪裡在做什麼,並不是很嚴重的隱私問題。 Zenly 的開發團隊也曾表示,他們的使用者根本就不在乎這些。大家想用冰棒,就是想要被朋友看到自己在哪裡啊!只要點開手機,就可以看到朋友現在在做些什麼,跟朋友約見面時也可以隨時掌握朋友是否已經到約定的地點,甚至也能當成交友軟體使用,直接傳訊息給在你附近的人。 而使用這樣子的軟體會有什麼疑慮? 首先想到的便是隱私曝光的問題,只要加入好友,就可以知道你的即時行蹤定位,可能會遭有心人士利用。 而在不斷想要窺探朋友行蹤的同時,也容易陷入社群恐慌現象 (Fear of Missing Out) 。 這是一種因為網路社交而產生焦慮的狀態,在過度的使用社群媒體的同時,一方面卻像是害怕錯失了什麼東西。假設你看到朋友一起出去玩的定位,而發現自己沒有被邀約,反而會更加失落,也可能會常常擔心錯過了跟朋友之間的話題,因而過度使用社群軟體。 或許還是要回歸使用社群軟體 App 的目的,並且適時檢視在使用下是否有達成原本的目標,若是因為過度使用而產生焦慮,可能還是要適當的抽離比較好喔。

【面對問題是改善問題的第一步】你的失眠不只是失眠而已

  ( 文 / 劉貞柏醫師 ) 「醫生我只是睡不好。」 「你怎麼樣睡不好?會入睡困難嗎?會睡眠中斷嗎?會淺眠多夢嗎?會早醒,晨起疲倦,整天都提不起勁嗎?」 「你講的我全部都有。」 「你應該是受症狀影響,相當困擾,你家人才特別拉著你來看診的,對吧?」 「我只是睡不好。」 「失眠不只是吃安眠藥喔!」 「我不要吃安眠藥。」 「我知道,我是說:失眠不光只是吃安眠藥就會好。」 「我只要吃放鬆的藥。」 「可以,但你為什麼認為你需要吃放鬆的藥呢?你情緒很焦慮緊繃,不容易放鬆嗎?」 「沒有,我只是要吃放鬆的藥。」他這麼說,然而旁邊陪同的家人面面相覷。 「你會不會因為無法放鬆,甚至感到壓力很大,容易想東想西,焦慮煩躁,變得沒耐心,容易跟家人吵架,或著自己生悶氣?」我這樣問的時候,旁邊的家人點頭如搗蒜。 「沒有,我只是睡不好而已。醫生你開上次放鬆的藥給我。」 「好,我會開。」 「吃放鬆的藥會不會有副作用?吃了會不會上癮?會不會吃了就一直要吃下去?會不會傷肝傷腎?我什麼時候可以停藥?」問了一連串問題。 以上是典型一種病人,完全只談症狀,不談生活。 要記得: 治療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 只針對症狀與否,或著糾結於藥物,卻忽略改善生活,治療將會失去方向。 心病也要心藥醫。 腦神經衰弱 / 自律神經失調就要吃調和穩定大腦的藥物,光吃安眠藥是不行的。 面對問題,是改善問題的第一步。

【有人說:夫妻離婚訴訟,婚姻裂痕,爭吵不斷,會對孩子造成心理陰影。這是真的嗎?】為什麼我要跟先生離婚,錯的明明是他,卻是我要做心理諮商呢?

  ( 文 / 劉貞柏醫師 ) 「醫生我好痛苦。」她第一百次提到這個。 「既然那麼痛苦,你為什麼不離開這個婚姻呢?」 「我至少要等到孩子長大,讓我無後顧之憂。」 「理解你的考量,但你要一直痛苦那麼多年嗎?」 「沒辦法,我怕離婚訴訟,會影響孩子。」 「你這個假設是基於:『現在兩邊感情不睦,卻不會影響孩子』。是嗎?」 「我理解醫師你的意思,確實,現在感情不好,孩子還是會受到影響。但我擔心的是:若是離婚,兩邊打的官司激烈,影響孩子更大。」 「你講的有道理。若是準備婚姻訴訟,你要找律師諮詢,對吧?」 「是啊,我有找律師。」 「那麼你若準備不提離婚訴訟,而是進入接下來多年維持婚姻的耐久賽,那這部分要不要找心理師諮詢呢?」 「明明是我先生不對,為什麼是我要做心理諮詢呢?」 「因為就你的觀點,『你才是有積極反省反思能力的一方』。既然如此,多增加點心靈能量,也是好的。」 適當的心理諮詢可以: 強化心靈,鍛鍊心智,儲備心理能量,面對未來。 「醫生你講到這,我看我跟我先生的感情不好,孩子似乎也憂鬱憂鬱的,變得比較沉默,也比較早熟,我看了好心疼。我是不是需要幫她安排心理諮商?」 「確實沒錯。心理師協助孩子,不是因為孩子有或沒有憂鬱症,而是協助增加保護心靈的能量,這是很重要的。」 舉例來說: 孩子被父母分化分裂,甚至撕裂,長期可能心理有不良影響。 倒不是什麼童年陰影,而是「矛盾情感」。 【爸爸媽媽愛我,爸爸媽媽是對的,爸爸媽媽相愛。】 【那他們為什麼會這樣?   】 【所以,他們的爭吵跟爭執,就是他們相愛的表現。】(合理化的解釋) 【所以這是正常的。】 【我以後找的伴侶,也是要這樣。】(減少心理內在衝突) 【就如同我爸爸媽媽的互動情形。】 這種邏輯雖然對大人思維不通,對孩子來說卻是理所當然。大人們的互動關係需要時間修補,孩子的思考卻不停向下紮根。 若有心理師能從旁協助,給予分析支持跟保護,能減少孩童直覺思考的盲點,避免建立扭曲的價值觀。 ── 「醫生,你的意思是說:我先生不知悔改,他也不認為有錯。結果最後是我跟我女兒要去做心理諮商?」 「這是沒辦法的事。他沒有病識感,他自己的業,以後他自己修。你有領悟力,想要覺悟,想要改變。除了單靠自己的意志力之外,專業保密的心理諮詢,可以協助你整理自己的思考,避免邏輯誤區。對孩子,也能增加保護心靈的能量。」

【為什麼我總是提不起勁,是不是慢性疲勞,腦神經衰弱?】

  (文 / 劉貞柏醫師) 「醫生,為什麼我會變成這樣呢?以前都不會這樣。」 「你哪些事情提不起勁?」 「我要上班前都感到很疲倦。」 「假日呢?會不想起床,不想出門,不想聚餐嗎?」 「對耶,你怎麼知道?朋友邀我,都覺得很懶。」 「划手機會嗎?會懶到不想划手機嗎?」 「這個還好,我划手機可以划一整天。」 「那你手機要少用一點。划手機也會低功率消耗腦力,時間拉長,就會減損你的腦力,讓你無法專注在工作或生活上,容易變得健忘。」 「為什麼我會慢性疲勞呢?」 「就是因為太累呀!你晚上睡不好,白天工作量又大,作息紊亂,狂灌咖啡,腦力耗竭之下,人就沒甚麼動力。大腦經常處於疲勞狀態,大腦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該放鬆,什麼時候該睡覺,什麼時候該休息。」 「這幾個有什麼區別嗎?睡覺不就是讓大腦放鬆嗎?」 「現代醫學發現,人在清醒卻放空的時候,或著專注在嗜好休閒的時候,大腦會逐步平靜下來,進入一個『待機模式』。這個待機模式不是停止,也跟睡眠模式的大腦不同。此刻會重整大腦機能跟記憶,這對大腦運作相當重要。」 「我回家陪小孩玩,或著玩手遊,或著看電視,就是待機模式嗎?」 「不一定。如果太專注太認真,就會啟動別的注意力系統,大腦反而進入耗能較高的醒覺模式。所以說:要從事單調的放空休閒,才有機會進入待機模式,修復大腦功能。」 「之前好像有一個名詞『心流』( mind flow )就是這個意思嗎?正念也是這個意思嗎?就是冥想嗎?」 「其實這些名詞講的都是同一類事情,就是讓大腦進入某階段的待機模式。但由於感覺抽象,每個人描述的情狀也不同,所以要透過練習來體會,然後跟他人討論,就會越來越能掌握進入狀態的方法。」 「這樣就不會慢性疲勞,腦神經衰弱了嗎?」 「這只是大腦養精蓄銳的其中一種方式。充足運動均衡飲食,老生常談卻很重要。大腦改善活力但你卻拼命划手機操爆它,那怎麼養精蓄銳也不夠你折騰,對吧?」 「好啦,醫生我知道了,我會回去試試看的。」 「加油吧!」

【媳婦當然是外人】認清事實,然後好好打算。

  ( 文 / 劉貞柏醫師 ) 「嫁到他們家十年了,我煮的東西公婆還是吃不慣。」 「這樣你不會很傷心嗎?」 「我習慣了。」 「也對,媳婦終究是外人。」 「是嗎?醫師你也這麼認為嗎?」 「當然呀!這是事實,沒有空間。好比過去公公在家自在穿內褲,媳婦在的時候,難道也這樣嗎?女生在家應該愛怎麼穿就怎麼穿,輕鬆就好。結果因為公婆在,就要『衣著整齊』,這樣不是很累嗎?」 「可是不是都說:『應該要當一家人』嗎?」 「這主張的邏輯正確,但結論不實際。就算家裡親生四姊妹好了,也不是每個跟每個都那麼熟啊!這種是講緣分的。」 所以如果一起住,不習慣,分開住是唯一解。 今年不行,就明年。 這兩年不行,就 10 年後搬出來。 終究是這樣的。

【我總是羨慕其他人的人生--社群媒體帶來的副作用】

  一早起來滑開社群媒體,看到朋友的動態都覺得他們的生活充實有趣。 潛水、露營、登山、出國旅遊,美食跟美景看了真是令人羨慕不已。 還有他們姣好的體態以及時尚的打扮,回頭看看自己的生活真是索然無味,一成不變的讓人提不起興趣。 -- 有沒有想過每次想放鬆時就會下意識點開的社群媒體,是不是默默帶給自己心理壓力了? 像是看社群會讓自己產生比較心態,若是不能滑社群軟體便會焦躁不安,非常擔心會錯過些什麼,甚至會因為無法 PO 網而覺得這件事不有趣,就對這件事失去興趣等,若是出現這些現象,代表這些社群媒體上的內容已經默默的讓自己產生壓力。 -- 其實社群上只會呈現每個人想被看見的生活面向,我們都很羨慕對方擁有自己沒有的,但其實我們很難比得過網路上那些精雕細琢的、刻意經營的畫面,只因每個人都只想呈現最好的那面在網路上。 可以試著適時的跟社群做切割,才可以回復成一個比較舒服的生活狀態。 別人的人生也未必適合你,與其盯著別人的生活,不如好好經營享受自己的人生。 -- 而在使用社群媒體上,做一個主動積極的使用者比被動的使用者來得更好。與其默默潛水,被動地瀏覽他人的動態,更可以主動跟朋友分享資訊,留言按讚與他人互動。 -- 「真是羨慕單身的你,想去哪就去哪,不用被家庭跟小孩綁住。」 「我才羨慕你呢!每次看到你 PO 的家庭出遊照,還有全家人一起圍在餐桌旁笑鬧的照片,才是令我好生羨慕,有一個溫馨的家,跟愛你的家人。」 試著專注在自己的生活吧,別忙著羨慕別人。

【醫師的耐心,會優先分給努力的病人】心誠則靈之外的努力

  (文 / 劉貞柏醫師) 「醫師,你很有耐心耶,聽我講那麼多。」 「不,不是因為我有無限的耐心,而是因為時間有限,所以我才能有比較多的耐心。」 「這是什麼意思呢?」 「診療的時空,不會無限延長。下班之後,就是我的休息時間。也不會在半夜睡覺,接到你的 LINE 。所有的對話跟討論,侷限在門診時段裡面。」因此,這就是『時間有限制』的意思。因為這個條件成立,所以『耐心可以無限』。」(不是真的無限,而是增加。讓原本的耐心,可以多一些。) 「我家人朋友對我就沒甚麼耐心。」 「那是因為他們的『時間無限延長』,隨時會收到你的 LINE ,話匣子一開也可能不知道講到半夜。在這個『時間無限』的條件下,自然『耐心有限』,不是他們真的對你沒耐心。」 「那我該怎麼做?」 「雖然平常沒人這麼刻意,但你試試:下次你打電話給朋友時,開頭先講好,請她傾聽你的心情,但你跟對方保證今天只講這 20 分鐘。這樣,她知道什麼時候會結束,耐心就應該會增加。」 「醫生你聽那麼多人倒心靈垃圾給你,應該也累積很多負能量吧?」 「你講得有道理。但我告訴你:我不太接受病人倒垃圾給我的。」 「啊?當醫生不就是要當病人的垃圾桶嗎?」 「這是大大的誤解。我請問你:你難道期待一個垃圾桶,能夠把你治好嗎?」病人把醫師當垃圾桶,一個垃圾桶又怎麼能治好病人呢?醫師應該是當個教練,訓練病人的心靈能量,逐步強壯起來。 「病人看個病,那麼麻煩嗎?他們不就是因為要求助才來的嗎?」 「話是不錯。但你若去小土地公廟拜拜,祈求平安跟願望,傾訴心事,也不會把土地公當垃圾桶吧?」心誠則靈,如果只是把傾聽的對方當作垃圾桶,那麼某個程度來說,好像是某種『情緒失禁』。嘔吐嘔了一堆負面情緒,拉肚子拉了一堆黑暗能量。光靠這種情緒失禁,是不會改善的。只是虐待跟剝奪傾聽者的耐心。 -- 「那我該怎麼做呢?」 「病人因為脆弱,所以有減免勞務的權利。但同時也有『盡全力努力好起來』的義務。只享權利不盡義務,病程容易原地踏步。」一個人因為憂鬱,所以享有周圍特別多的包容,工作勞務也可以適當減免,這是患病的權利。但若沒有積極改善,努力盡義務,那麼就容易長期持續憂鬱。 「醫師你這樣講不對,我就是好不起來,所以才會憂鬱的呀!」 「我理解,你今天會來,就是希望努力改善,這我知道。但我問你,你藥物有乖乖吃嗎?」 「我有時候會忘記吃 …  」 「叫你去運動,做了嗎?」 「我很累。」

柏樂診所院長劉貞柏醫師專書,分享給大家!

  柏樂診所院長劉貞柏醫師專書 「失眠關鍵 50 問」、 「請問醫生,我的孩子有問題嗎?」、 「睡覺也需要練習」。 分享給大家! 「失眠關鍵 50 問」 本書提醒您日常生活中容易忽略的失眠問題,該如何預防、治療、以及生活照護,並告訴你如何掛對門診敘述病狀、看懂睡眠中心檢查項目、評估自己的睡眠時數、如何按對穴位舒壓幫助睡眠、如何調整規劃作息,讓自己一覺到天亮! 若沒時間跑醫院,又對於看精神科有顧忌的話,您關心的問題不妨先從本書找到關鍵答案! 博客來購買網址: 失眠關鍵50問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24410?sloc=main_mb 「請問醫生,我的孩子有問題嗎?:精神科醫生教你聽懂孩子的內心話」 為了「用心,只是找不到方法」的父母們,本書作者劉貞柏醫師找出 25 個最常見的教養問題,提出各種彈性的思考方式。   劉貞柏醫師指出,只要把握教養的四個基本重點:    1.  專注優點,看好不看壞    2.  常見盲點是「九次成功,一次失誤」    3.  家庭教育根源於日常生活互動    4.  父母需思考自己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   轉一個彎再試試看,或許就會豁然開朗,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博客來購買網址: 請問醫生,我的孩子有問題嗎?:精神科醫生教你聽懂孩子的內心話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80394?sloc=main_mb 「睡覺也需要練習:治療失眠從活化心靈開始, 24 週讓你一夜好眠」 遠離失眠與焦慮的惡性循環! 不吃藥也能好好睡。 透過練習, 重新認識自己,活化心靈, 用 24 週的時間帶你擺脫失眠, 回歸正常生活。 博客來購買網址: 睡覺也需要練習:治療失眠從活化心靈開始,24週讓你一夜好眠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2627?sloc=main_mb

【我是不是因為煩惱先生外遇,所以才會失眠?】順從自己的心。

  (文 / 劉貞柏醫師) 「你說你懷疑先生外遇。那他怎麼說?」 「他說沒有。」 「你懷疑多久了?」 「好幾年了。」 「你見多識廣,有自己的公司,營運得也很順利,是成功的老闆。有這樣的好眼力,照理說不會亂懷疑先生,冤枉他,對嗎?」 「醫生你講得有道理。」 「所以我們其實可以說:他應該就是外遇了,對吧?」 「應該是。」 「你經濟獨立,不用依賴他。分析又很明確,思考清楚。那你的打算怎麼辦?會離開他嗎?」 「我想應該不會。」 — 「你先生是對你很好是不是?」 「其實也還好。」 「你孩子們怎麼說?」 「他們都大了,雖然會支持我,但我也不希望孩子跟爸爸產生太多裂痕。」 「你的週遭親友有給你建議嗎?」 「有。他們的建議,我都理解。」 我點點頭,然後說:「那我知道了。你應該是還對他很有感情,甚至很愛你先生,對嗎?」 她想了一下,然後默默點頭。 「那就沒什麼好說啦,就愛上了,這就如此。就先不用談委曲不委屈,包容不包容。愛就能解釋一切。」 「這是我失眠的原因嗎?」 「你公司大小事那麼多,規模龐大,原本就夠你操心了。回家面對先生,總是有你自己的感受。失眠進而影響情緒,焦躁焦慮,這也是合理。」 「所以,我應該離開他嗎?」 「不是吧,你只是順從你的心而已。今天如果你沒有能力,經濟依賴對方,連帶感情也依賴對方,那麼我會建議你要獨立自強。但你今天各方面都累積資產跟能力,家人親友也都支持你。這時候,你順從你的心,沒問題。當你心意還在,就留下。當你心意已決,你先生要留你,應該也留不住。」 「說到底,是我自己的決定,是嗎?」 — 「女男平等。今天你是老闆。但假如性別對調:一個男生老闆,太太疑似在外面亂搞。結果這個老公多年來還是包容太太。那麼我說:這個男老闆很愛他太太,所以選擇包容,選擇順從自己的心。這樣,你可以接受嗎?」 「我沒這樣想過,但想想好像是這樣。」 「所以啦,事情如果就是這樣。那麼心情有點影響,睡眠不好,吃點藥改善情緒跟睡眠,也只是枝微末節的事情,就不用太在意啦!」 「嗯,謝謝,我回去會再好好想想的。」

【前男友是渣男,但我還是好愛他,怎麼辦?】心靈可以昇華,現實不必再聯絡

  ( 文 / 劉貞柏醫師 ) 「醫師,我該怎麼辦?心裡好像放不下,走不出來。」 「前因後果我知道了,你之前有講過。」 「我家人上次還罵我說,既然還那麼愛,怎麼不乾脆回去找他算了。這樣讓我聽了好難過。」 「他們這麼說,讓你更難過,甚至有愧疚感,自責感,卻也不甘心被講成這樣。  … 他們知道那件事嗎?」 「沒有,他們不知道,我有拿掉過,只有幾個好友知道。」 「現在,你跟你前男友你們應該分開了,是吧?應該沒有再聯絡了,對嗎?」 「對。現在已經完全沒有連絡。」 「好。在『你們已經完全分手,不再連絡』的基礎上,我幫你分析一點點。但前提是『這段感情已經告一段落』,可以嗎?」 -- 有時候我們分析事情,為了避免當事人混淆,要先把『就事論事』的前提講清楚。畢竟分析是根據現有資料論述,主要是描述抽象的心理狀態,跟現實的情形不一定符合。 -- 「你說你還是很愛妳前男友,代表你經常想念他,是嗎?」 「對。」 「儘管他後來說謊,劈腿,對你很糟。但我相信,在你想念的『回憶片段』裡面,應該都是回憶曾經美好的部分。」 「對。」 所謂念念不忘,大多是聚焦過去的正面相處經驗,是戀愛中甜蜜的部分。很少人念念不忘過去的負面,爭吵,或是不愉快的片段。 「同時我也相信基本的人性:在你的美好回憶中,當時的你,以及當時妳的前男友,雙方都是秉持著善意跟誠懇,相處愉快的。是嗎?」 「應該是這樣。」 「所以我認為,即使後來不愉快,最後分手,不等於要推翻所以過去的美好。因為有時候,這是最後唯一剩下來的東西。」 「也對。」 這段感情的結果已經那麼糟了,已經分手了。還要被朋友家人傷口上灑鹽,這段戀情被當作『不名譽』。已經沒人要了,還要背負「怎麼那麼傻」、「真是個笨蛋」、「怎麼不懂得保護自己」這些批評,日子簡直很難過下去。 -- 「保留過去的美好回憶片段,從中找到力量,這是人之常情。就算真的這段感情 99% 都是糟糕的。但若連美好的 1% 都被自己否定掉的話,那真的是全盤輸了了。」 「好像是這樣。」她點點頭。 「相對的,若你心情可以慢慢沉澱,發掘並珍惜曾經的美好,即使只有 1% ,或著 3% , 5% ,並且把這些美好當作養分,鋪陳未來的美好,未來的新戀情,這樣也不錯呀!」 「真的是這樣嗎?」 「嗯。但你要記得:我是分析你的心理層面感受,前提是剛剛所說『你們已經分手』。若你誤會以為『你們之間很美好,過去跟未來都是,你原來真

【我好愛我太太,她卻要離開我?】體貼是可以學習的。

  ( 文 / 劉貞柏醫師 ) 「醫師我真的需要心理治療嗎?我真的很愛我太太,但我不覺得我有病。」 「需要心理治療,不等於你心裡有病。但有的時候,心理治療的場合可以教導你如何表達你的心意。」 「這是什麼意思?」 「你太太都要離開你了,你不是想挽回嗎?你的心意滿滿,表達的方式卻難以傳達心意,對吧?」 「我很愛她呀!我有跟她講啊!我下班回家看到她都很開心,我都有對她笑。」 「那她看到你有開心嗎?」 「一回家我還沒開口就被罵,難道是我錯了嗎?」 「你回到家她就生氣?她為什麼生氣?」 「我不知道。」 「 …  你真的不知道?你要不要回想一下她的表情?」 「我不知道呀!我會到家看到她,我很開心,也對她笑,但她本來沒表情,突然就開始發脾氣。」 「她這樣的原因,你覺得:你有責任或義務去理解她如此的原因嗎?」 「我沒想過耶,我只是不知道她為什麼發脾氣。」 「這就是你需要心理治療的原因之一。」 理工男經常也是理工腦,對於表情辨認跟情緒理解,經常少根筋,或著說:不得其門而入。而心理治療的目標之一,就是藉由諮商的場合,協助理工男先生練習辨認太太的表情,以及理解太太的情緒為何如此變化的脈絡。 「你上次說你太太腳扭傷,腳骨還輕微裂傷,對吧?你會跟她說愛她,但你怎麼照顧她呢?」 「照顧?我不知道怎麼照顧她。」 生活是柴米油鹽,不是熱戀新婚的甜言蜜語就能過生活。 柴米油鹽,是對生活本質的認知。 理工男對這個毫無概念,因為過去都是別人幫忙張羅。 心理諮詢的場合,能給予生活層面的建議,讓理工男知道如何照顧別人。 「腳扭傷,有的人會煮鱸魚湯給病人喝。你有煮給你太太喝嗎?」 「我不知道這件事。我也不會煮東西。」 「這就是用心呀!用心,不是嘴巴說愛。你記得去用。」 「她不喜歡吃魚。」 「這是心意呀!她不喜歡吃魚,但喝口湯也是好的。」 「她會不會反而說我給她壓力?」 「所以啦!你準備的心意,就是要被踐踏也心甘情願。你煮鱸魚湯,為了不給她壓力,要跟她保證:就算她只吃一口,你也會負責把剩下的吃掉,請她不用擔心。這就是體貼。」 「吃鱸魚湯真的對腳扭傷有幫助嗎?」 「拜託,是心意好嗎?那我問你:她腳骨裂掉,你要買什麼有幫助的給她吃?」 「我不知道。」 「你可以上網查呀!查不到,也可以告訴她『你有去查』,這就是心意 !!  骨頭可以補充鈣質跟維他命 D 。你去找找。小魚乾也很多鈣質,可以用來給她吃。」 「她不吃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