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跟媽媽、跟女兒,不同角度、不同世代的溝通模式。】

 



(文/ 劉貞柏醫師)

「我跟我女兒關係算是有慢慢改善,但是我跟我媽媽還是常常吵架。」她已經50多歲,上有老母親,下有一個叛逆的女兒。


「年輕人還是有很多太新的想法,我不太能認同。」她搖搖頭。


那你跟你媽媽的相處呢?


「她年紀大了,想法也不會改變。很多老觀念我也無法認同。」她嘆氣。


我告訴她:彼此溝通的時候,先追求「互相理解」就好,尤其是到了這個年紀。


「可是醫生,我剛剛就說:她的很多觀念我沒辦法認同呀!」


不不不,「理解」跟「認同」是兩件事!!


有什麼不一樣?


「理解」是你試著從對方的角度跟脈絡,用「邏輯」去了解她的思考為什麼會這樣。


例如:因為你女兒剛剛吃飽了才回家,所以在餐桌上沒吃幾口就不想吃。你願意「理解」她的行為。


但是啊,你準備好豐盛晚餐,但她明明知道你有煮飯,卻在外面吃飽了才回來,浪費你的苦心。所以儘管你「理解」,卻不一定要「認同」她這個行為。


——

她花一個月薪水買了一件裙子,你「理解」這個款式她已經看了很久,你也「理解」她很想在舞會上穿這條裙子。你也「理解」這條裙子確實很好看。


但是這樣的花費,你卻不一定要「認同」:畢竟你女兒還沒存什麼錢,收入也不高。


——

『溝通的時候,你表示你「願意理解」他、或者「已經」理解他、甚至「願意繼續」理解更多。但不等於你認同、鼓勵或支持這些行為。』


醫生,光是理解就夠了嗎?


當雙方溝通產生摩擦的時候,光是能做到互相理解就難能可貴了,是重要的第一步。


——

『可是我媽媽好像不太願意理解我,更不用說認同我了。』


今天如果你已經70、80歲,我也不會要求你「理解」,因為你的大腦已經裝不進太多邏輯。光是你願意「知道」對方傳遞的訊息,就已經難能可貴。


所以跟年紀大的人溝通,第一步是希望對方願意「知道」。

很多老人家連這一步都無法,話都聽不進去。光是願意聽你講話,慢慢聽懂你講的,儘管還不理解,但已經難能可貴。


——

「認同」、「理解」、「知道」,是不同層次的溝通。

分清楚了,才知道是跟對方在哪一條頻道上,溝通才會更順暢。

你也會想看看

門診時間及醫師介紹

院長劉醫師 主持失眠諮詢及自律神經失調特別門診。 長庚謝醫師 專長:記憶衰退,心理治療,德國波爾斯完形治療。 部桃黃醫師 專長:記憶力衰退,老年身心醫學,早期失智症,憂鬱症,躁鬱症,焦慮症,急慢性失智。 長庚郭醫師   專長:情緒障礙、睡眠障礙、記憶力衰退,憂鬱症,躁鬱症,焦慮症。 為維護看診品質,初診請於門診結束前30分鐘報到。複診請於門診結束前20分鐘報到。 韓瑞克森肌肉放鬆訓練:

失眠關鍵第9問:安眠藥是不是管制藥品?

失眠藥物,列數為第四級管制藥品 「鄰居跟我說,我吃的管制藥品是毒品,真的嗎?」李阿姨個性緊張,容易為小事煩惱,這天又拿著領好的藥袋來門診問我。 「 管制藥品跟毒品是兩回事。 」我說。 精神科許多藥物,包括抗焦慮劑、鎮靜劑、鎮定劑、助眠劑、睡眠引導劑、安眠藥等各種名稱的藥物,列為管制藥物。 絕大部分屬於 第四級管制藥物,是管制藥物裡最輕等級 。只有極少數藥物是第三級管制藥物。 衛生部門為了管理方便,仍有部分所謂「毒品」,曾經取其療效而當做藥物使用,但因為副作用或成癮性太大而不做醫療用途,也列入管制藥品項目中。 另有些曾被少數人當做毒品濫用,後來在權衡之下仍能夠當做藥品做醫療用途的,也在其中,例如強力止痛藥嗎啡等。 所以 管制藥品不等於毒品 ,服用管制藥品的人毋需誤以為自己是在使用「合法毒品」。政府列出這些藥物成分加以管制,主要目的在於減少誤用、濫用等危害。 這些藥物的特色在於「 藥效作用在大腦 」,輕效的讓人消除緊張,強效的讓人喪失意識,甚至讓人開腸剖肚都沒感覺! 沒錯,手術用的麻醉藥就是作用在神經系統,也屬於管制藥物。這些藥物不管是劑量或使用方法需在專門場所由專業人員操作,當然需要管制! (未完)

院長介紹

簡介 劉貞柏醫師 曾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科專科院區,精神科總住院數586張病床)接受完整訓練,包括門診精神分析式心理治療及住院藥物暨認知行為治療訓練。 現任 柏樂診所院長 學經歷 台北榮總新竹分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 兒童青少年 精神科總醫師 竹東榮民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台灣 精神分析 學會準會員 台北馬偕 醫院偏遠山地巡迴醫療支援醫師 新竹地方法院 監護輔助宣告鑑定合作醫師 元培科技大學 醫管系兼任講師 新竹縣 客語社區 精神衛教醫師  FB粉絲頁 阿柏醫師的喃喃自語 柏樂診所 雅歌診所 專長 急慢性失眠(acute or chronic sleep disturbance)、心因性頭痛暈眩(psychogenic headache or dizziness)、腦鳴耳鳴(tinnitus)、記憶力退化(memory loss)、慢性疲勞(chronic fatigue)、自律神經失調(neurasthenia)等症狀之整合評估及藥物治療。 專書著作、插圖繪製 【失眠關鍵50問 】文經社出版,2014。 【請問醫生,我的孩子有問題嗎?:精神科醫生教你聽懂孩子的內心話 】聯經出版,2015。 【睡覺也需要練習:治療失眠從活化心靈開始,24週讓你一夜好眠 】四塊玉文創,2019。 報章媒體衛教文章投書 聯合報健康版 2011(民100)-05-09:憂鬱症≠心病 大腦也生病了 聯合報健康版 2011(民100)-05-19:輕忽壓力調適 資優生噁心腹瀉頻繁 聯合報健康版 2011(民100)-07-15:消疲憊減壓力 放鬆法助改善 聯合報健康版 2011(民100)-10-21:擔心有小偷 失智讓她疑東疑西 聯合報健康版 2012(民101)-01-28:多元活動 找到大腦快樂亮點 聯合報健康版 2012(民101)-02-10:酒癮戒不掉 真傷腦筋啊 聯合報健康版 2012(民101)-02-24:精神病治療 修復失調腦功能 聯合報健康版 2013(民102)-01-28:過年忙進忙出 心悸焦慮跟著來 聯合報健康版 2013(民102)-05-07:愛的小紙條 「貼近」青春期孩子 聯合報健康版 2013(民102)-11-02:上網不是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