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疫情下不容忽視的心理健康】自我照顧的檢查清單~


馬上就要迎來熱辣辣的夏天了,連空氣都開始變得潮濕悶熱了呢!趁著晚上出門散步走走,發現街上的人群少了許多,似乎冷冷清清的,應該是受到疫情的影響吧

的確,最近大家最關心的話題都是疫情的相關資訊:

「新聞上說那個有名人物也確診了!」、

「小孩的學校有人確診了,不知道是不是會停課,如果停課誰要在家照顧小孩呢?」、

「辦公室有人被匡列了,不知道工作會不會受到影響?」


隨著確診數字的不斷攀升,心中的擔心接踵而至,而疫情也限制了很多社交活動與範圍,使得壓力不斷累積。


【若是出現了以下現象,可能代表焦慮已經滋生】,就需要視情況尋求專業身心科醫生協助:


🔺過度關注疫情及負面消息,整天一直看。就算不看也盤距在腦海中,不想要去想卻一直冒出來,影響生活或工作。


🔺覺得疫情遙遙無期,無奈又失落,對目前的生活失去希望,覺得無能為力而且沒有人能幫助自己。


🔺焦慮的狀態影響睡眠,想睡睡不著,睡眠品質變差,前面多夢,造成晨起疲憊,記憶力變差,活動力降低。


🔺對平常有興趣的事情顯得興趣缺缺,平常愛看韓劇也覺得索然無味,快樂不起來,感受孤單卻不想與他人社交或互動。


面對疫情,除了注意自己與家人的身體健康之外,心理健康也是不容忽視的,我們可以試著:


 減少吸收過度雜亂且會讓自己不安的訊息。就算要看,每天看一個小時就好,超過那個時段就不要再看。


 在遵守防疫規範的前提下維持正常的社交互動。藉由電話、網路、群組,保持非接觸的社交方式。


 規律運動、維持正常作息。即使在家中原地踏步都好,甩手擺腳,有動總比沒動好。


 在家裡準備常備藥品,以備不時之需。根據藥師公會提供的資訊,可以準備如:

解熱止痛藥、

止鼻水藥(抗組織胺)、

止咳化痰藥、

腸胃藥及電解質補充劑、

體溫計及血氧劑、

維生素B、C等。


疫情的多變,似乎轉為長期抗戰,需要我們落實個人防疫及遵守政府防疫措施。

而照顧身體健康之外,也要多注意心理健康,才能有效對抗疫情喔!

你也會想看看

門診時間及醫師介紹

院長劉醫師 主持失眠諮詢及自律神經失調特別門診。 長庚謝醫師 專長:記憶衰退,心理治療,德國波爾斯完形治療。 部桃黃醫師 專長:記憶力衰退,老年身心醫學,早期失智症,憂鬱症,躁鬱症,焦慮症,急慢性失智。 長庚郭醫師   專長:情緒障礙、睡眠障礙、記憶力衰退,憂鬱症,躁鬱症,焦慮症。 為維護看診品質,初診請於門診結束前30分鐘報到。複診請於門診結束前20分鐘報到。 韓瑞克森肌肉放鬆訓練:

失眠關鍵第9問:安眠藥是不是管制藥品?

失眠藥物,列數為第四級管制藥品 「鄰居跟我說,我吃的管制藥品是毒品,真的嗎?」李阿姨個性緊張,容易為小事煩惱,這天又拿著領好的藥袋來門診問我。 「 管制藥品跟毒品是兩回事。 」我說。 精神科許多藥物,包括抗焦慮劑、鎮靜劑、鎮定劑、助眠劑、睡眠引導劑、安眠藥等各種名稱的藥物,列為管制藥物。 絕大部分屬於 第四級管制藥物,是管制藥物裡最輕等級 。只有極少數藥物是第三級管制藥物。 衛生部門為了管理方便,仍有部分所謂「毒品」,曾經取其療效而當做藥物使用,但因為副作用或成癮性太大而不做醫療用途,也列入管制藥品項目中。 另有些曾被少數人當做毒品濫用,後來在權衡之下仍能夠當做藥品做醫療用途的,也在其中,例如強力止痛藥嗎啡等。 所以 管制藥品不等於毒品 ,服用管制藥品的人毋需誤以為自己是在使用「合法毒品」。政府列出這些藥物成分加以管制,主要目的在於減少誤用、濫用等危害。 這些藥物的特色在於「 藥效作用在大腦 」,輕效的讓人消除緊張,強效的讓人喪失意識,甚至讓人開腸剖肚都沒感覺! 沒錯,手術用的麻醉藥就是作用在神經系統,也屬於管制藥物。這些藥物不管是劑量或使用方法需在專門場所由專業人員操作,當然需要管制! (未完)

院長介紹

簡介 劉貞柏醫師 曾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科專科院區,精神科總住院數586張病床)接受完整訓練,包括門診精神分析式心理治療及住院藥物暨認知行為治療訓練。 現任 柏樂診所院長 學經歷 台北榮總新竹分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 兒童青少年 精神科總醫師 竹東榮民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台灣 精神分析 學會準會員 台北馬偕 醫院偏遠山地巡迴醫療支援醫師 新竹地方法院 監護輔助宣告鑑定合作醫師 元培科技大學 醫管系兼任講師 新竹縣 客語社區 精神衛教醫師  FB粉絲頁 阿柏醫師的喃喃自語 柏樂診所 雅歌診所 專長 急慢性失眠(acute or chronic sleep disturbance)、心因性頭痛暈眩(psychogenic headache or dizziness)、腦鳴耳鳴(tinnitus)、記憶力退化(memory loss)、慢性疲勞(chronic fatigue)、自律神經失調(neurasthenia)等症狀之整合評估及藥物治療。 專書著作、插圖繪製 【失眠關鍵50問 】文經社出版,2014。 【請問醫生,我的孩子有問題嗎?:精神科醫生教你聽懂孩子的內心話 】聯經出版,2015。 【睡覺也需要練習:治療失眠從活化心靈開始,24週讓你一夜好眠 】四塊玉文創,2019。 報章媒體衛教文章投書 聯合報健康版 2011(民100)-05-09:憂鬱症≠心病 大腦也生病了 聯合報健康版 2011(民100)-05-19:輕忽壓力調適 資優生噁心腹瀉頻繁 聯合報健康版 2011(民100)-07-15:消疲憊減壓力 放鬆法助改善 聯合報健康版 2011(民100)-10-21:擔心有小偷 失智讓她疑東疑西 聯合報健康版 2012(民101)-01-28:多元活動 找到大腦快樂亮點 聯合報健康版 2012(民101)-02-10:酒癮戒不掉 真傷腦筋啊 聯合報健康版 2012(民101)-02-24:精神病治療 修復失調腦功能 聯合報健康版 2013(民102)-01-28:過年忙進忙出 心悸焦慮跟著來 聯合報健康版 2013(民102)-05-07:愛的小紙條 「貼近」青春期孩子 聯合報健康版 2013(民102)-11-02:上網不是病 給低頭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