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這個藥是不是安眠藥?」王老闆手裡拿著一個透明夾鏈袋,裡頭裝了好幾顆沒有包裝的黃色藥丸。
「這是誰拿給你的?」我問他。
「我們家隔壁的醫生開的啊!應該沒問題吧!」王老闆理直氣壯地說著。
「醫生跟你說這個藥是不是安眠藥?」我反問。
「但是他講的我聽不懂啦!問你比較清楚。」王老闆說的也挺有道理。
「這樣只有包裝沒有藥丸,沒有包裝,我看不出來。猜猜是可以,但為了保險起見,你還是拿完整包裝、完整藥單來,我會幫你詳細看。」
帶著藥單,供醫師評估
單憑藥物外觀就猜測藥物種類,就好比只看一個人身上穿的衣服猜測這個人的姓名,很容易猜錯。藥單跟藥物完整包裝就像一個人的身分證,對著身分證,個人資料一目了然。
藥物商品名各家藥廠不同,好比同樣都是熱水壺,每個廠商做出來的熱水壺都不一樣。但哪種規格型號的的熱水壺,效用如何特色如何,要看字體極小的英文藥物學名為準。
「醫生,我擔心10毫克的安眠藥太強,所以要診所醫師換這個2毫克的,應該比較輕吧?」這天,王老闆學乖了,連同上次開立的黃色藥物,這次拿來的白色藥丸就也有完整藥物包裝跟藥單。
我替他看了看,告訴他說:「藥物的種類成分效果差異很大,不能單靠劑量毫克數來當作藥性強弱,五斤西瓜跟半斤荔枝,不同重量也不同種類,不能放在秤上一起比較。同樣一公斤的鐵跟一公斤的棉花,重量相同,性質不同,一個做鐵槌,一個做枕頭。」
我拿起王老闆帶來的兩種藥丸指給他看,接著說:「像這個,2毫克的白色藥丸,實際上是強效安眠藥。相比之下,這10毫克的黃色藥丸比較弱。」
市面上可以幫助睡眠的藥物幾十種,如何挑選適合的藥物,要仔細向醫師諮詢。最適合的藥物,就是「自然而然睡著的藥物」。
許多患者對治療失眠有錯誤期待,覺得吃了藥物之後要頭昏昏,想睡到不行才勉強關掉電視電腦爬上床睡。
「自然而然睡著」指的是作息規律,定時就寢。吃了藥之後就開始準備刷牙洗臉,時間到就靜靜躺在床上,不要特別動腦或思考甚麼東西,等到睡意襲來,自然而然地就一覺好眠。
若覺得每晚都要吃藥吃到頭昏昏,甚至在沙發上就燈也沒關睡到半夜,這反而可能代表藥物過重以及睡眠習慣不佳。
能夠幫助睡眠的,不一定都是「安眠藥」
有的時候,醫師還會利用藥物的副作用來幫助睡眠,例如某些感冒流鼻水的藥物,平常感冒時吃了會讓人白天想要打瞌睡。換到睡前吃,反而有幫助睡眠的效果。
幫助睡眠的藥物,不一定都是安眠藥。反之,失眠患者的病因也許不只是睡不著而已,可能還合併其他症狀,需要其他藥物搭配治療。
現在的醫院按照規定,一種藥物分裝一個藥袋,藥袋上印滿藥物資訊。這原本是好意,提供更多藥物資訊讓民眾了解。
若產生誤解,則要當面跟醫師溝通。
例如:有的病人看到藥物種類上頭寫明「高血壓用藥」,想說自己並沒有高血壓,於是自行停藥。
實際上某些高血壓用藥在低劑量下,有緩和心跳,穩定情緒的功能。
更常見的狀況是:藥單上頭列印的藥物用途只有一項,副作用卻洋洋灑灑印了五、六項,彷彿吃了這顆藥,效果只有一種,副作用卻有五、六種,這種藥怎麼能吃?
每位患者健康狀況不同,對藥物的反應也不盡相同。
西藥跟中藥同樣講究藥性互相搭配,截長補短。患者若執著於「安眠藥」、「副作用」等名詞的迷思之中,可能因小失大,延誤治療。更重要的是找到一個你可以信賴的醫師,充分溝通,配合治療!